過了青壯年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便開始萎縮。什麽地方最明顯? 我認為應該是脊椎。年老比年輕時候矮幾節。
脊椎,是人體上下左右的中軸,"中流底柱". 它擔負著人體重量的平均分布。它也是骨骼係統中最容易患病的地方。三十歲的人,很少抱怨膝蓋或髖關節痛(除非你是極限運動者),但三十歲就鬧脊背痛的年輕人有不少。 老人當中,脊背疼痛也比其他關節痛的要多。
為了健康和體態的美,脊椎的保護,從年輕開始。
而為了直觀方便解釋,還是從解剖開始。
脊柱,由二十幾塊大小形狀不同的椎骨,和椎骨之間的軟骨(椎間盤)串連相扣而成。七塊頸椎骨的體積較小(因為承重的需求不大,隻有頭部),但它們是活動最靈活的(腦袋可以做前後左右的旋轉活動)。頸椎也是頭、胸、肩的交接樞鈕點,這個部位是疼痛的多發處,尤其是伏案工作者。
現代社會,由於單純的胸椎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於姿勢不良、骨質疏鬆(還有遺傳因素)所導致的鴕背和側彎), 下麵會繼續介紹。
腰椎的體積最大。它們要承上(上半身所有的重量)啟下(連接骨盤)。任務繁重。是扭傷和疼痛的多發位置。過勞或久坐的上班族尤其突出。
脊柱對於衝擊力的緩衝主要靠兩部分結構完成:椎間盤軟骨(淺藍色)和脊柱的側彎。這兩個結構缺少了,恐怕我們動不動就產生腦震蕩(每跳動一下,脊柱會像一根直釘一樣釘打在腦袋上)!
脊柱的正常側彎,還受人種和遺傳的影響。有些人的最下麵的骶骨和尾骨的後彎的幅度比較大一些,形成了臀部的後翹或下墜的外觀不同。不過,目前好像沒有正式報道"翹尾巴"的程度和腰椎痛的關係(100%都是"美學"話題)。但是椎柱的彎曲變形嚴重的影響人體的功能(下麵討論)。
椎骨和椎間盤的後麵就是椎孔,中間行走的就是支配我們全身運動和感覺的脊髓神經幹,還有兩側穿出椎間孔的神經支。周圍任何結構的病變都可以累及脊髓神經的幹和支。外傷,感染,腫瘤侵犯,骨頭和軟骨,軟組織的增生或疏鬆,變形,等等。輕則疼痛、激惹,重則癱瘓。
人體的腰背,有多層,強大的,連我都記不清的肌群,對脊柱的保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平常不要忽略了這些肌群的鍛煉。
下麵就幾種最常見的脊柱病變及保護進行討論:
2. 脊椎壓縮性骨折。老年人骨質疏鬆症的患者多見。由於椎骨疏鬆退化,再也不能承受正常的壓力,會被壓扁,壓碎,變形而旁邊長出骨刺。壓迫神經。
3. 脊柱側彎或後彎(鴕背)。現代人多數由骨質疏鬆,長期姿勢不對,加上遺傳體質導致。
如上所述的第二和第三種脊柱病情,骨頭質疏鬆和姿勢不良是兩大原因(我們沒法改變遺傳因素),我們該如何去避免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GI5TFnY8C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mtV34Afok
5. 定時做適度的脊椎牽拉動作 (單杠,牽引等等),以減少重量對脊椎的壓迫。
6. 不要小看稍為收腹的作用,是長期性的,一天分幾次,一次幾分鍾。當我們的肚子住前、往下墜時,為了保持重心平衡,胸椎就順著往後彎(駝背)。
7. 有關骨質疏鬆,這是一個自然過程。隻要你定期適量運動(脊、髖、膝,參照我以前有關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博文)。飲食平衡,加上適量的維生素D(大約每天1000-2000IU)。你已經盡力了。有關鈣質補充的量,爭議不少,我認為隻要飲食均衡多元也基本可以了。
關於維D,有人說不用補充,隻要堅持每天曬太陽15分鍾就足夠,您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