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youtube上看了兩集蔣勳在殷瑗小聚裏講述德加繪畫史的視頻,讓我對德加的印像不隻是停留在了芭蕾上麵。
德加那幅著名的舞蹈教室,奧賽美術館。那個拄拐杖的老者是當時巴黎著名而嚴格的舞蹈家。德加也是以畫芭蕾著名的,他常常能夠進入後台,觀察那些女孩子的形態。
這幅是我在倫敦國家美術館拍到的 芭蕾舞者。女孩子們正在做上場前的熱身和準備。
我個人對他的芭蕾舞題材是不太感興趣的,雖然辨識度很高,但一眼略過不會讓我內心生情,更不會在畫前駐足停留。或許是出於個人的偏見,始終覺得那是一個浮華虛幻與矯情的世界,相對於它帶給人們的古典風格,我是更加欣賞現代舞自然,野性和力量的視覺美。
蔣勳在視頻裏縱貫德加的繪畫曆史與變化,從早期的古典到現實,後來的印象派風格,最後又回到現實主義(其實德加是不喜歡到室外作畫的,對於印象派善用的自然光,德加更喜歡加入人造光,用來突出主題或是構圖表現,但他在色彩的運用上是很印象派的,朦朧,模糊,虛虛實實)。他的繪畫題材廣泛豐富,包羅萬象,反映了那個時代曆史的變遷。社會上從歐洲貴族家庭的沒落到美國商業帶給歐洲的影響,棉花,股票和證券的交易現場。生活中從歌舞廳,咖啡館到賽馬,賭馬,芭蕾,時尚,以及後來晚期的巴黎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可以說他的繪畫是一部反映19世紀歐洲經濟與社會的曆史卷,而蔣勳認為德加看到了當時社會繁華後麵的另外一種荒涼,稱這位貴族出生,一步步地寫實地描繪出社會百態的畫家,是凝視這一繁華的孤寂者。
我翻開當年在奧賽買的畫冊,草草地回憶起他的幾幅畫。
德加早年去意大利遊學學畫時,畫下他的姑媽一家,她的姑媽是嫁給了意大利當時的一位顯赫貴族- 貝雷利伯爵。畫風典型的古典風格。我隻記得這幅畫畫幅很大,但整個畫麵給人呆板刻薄的印像。如今再翻出來看,確實如下麵文字描述的:呈現了這個貴族家庭令人窒息的氣氛。
之前在奧賽的兩幅畫,倒是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視頻裏也有提到。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麵這幅苦艾酒,我忘記了我是否在奧賽有拍下這幅,暫且借用書上的畫麵。畫幅不大,畫麵按傳統來講,是不美的,人被擠到右上角,前麵大部分的空間卻是用來描繪酒吧的桌椅地麵,如果今天用手機拍照,這算不算一張失敗的要刪掉的照片?但確是這樣前部空曠的布局與後麵人物的落寞相對應,顯示出都市的荒涼,讓我覺得更加真實與現實。
苦艾酒是一種淺綠色的烈性酒,在19世紀後半葉的巴黎很流行,據說喝完後會讓人產生幻覺,當時很多藝術家, 作家或工薪貧民都喜歡在午後飲上一杯,或是尋找靈感,或是消除疲勞,或是忘記痛苦, 就像畫中那個喝著苦艾酒,眼神迷茫的女演員一樣,是什麽讓她備顯失落,一片苦楚的神態?而旁邊那個男人吊著煙鬥,一幅漠不關心的樣子… 這往往是一幅畫能夠讓我注視停留,並打動我的時刻.
還有一幅就是下麵這個燙衣女工,是那個胖胖的打著哈欠的女人可愛神態吸引了我,同樣是不美但很真實的畫麵,畫出當時巴黎貧下階層的生活狀態,一邊是努力用著全身之力工作燙衣的女工,一邊是累得困得哈赤連天憨囧態的女工,可愛的畫麵後卻真實地展現了巴黎貧民階層的艱辛。
奧賽博物館裏一件德加的雕塑,我覺得很有意思,當年也同樣吸引了我,十四歲的芭蕾舞演員,據說她當年是巴黎芭蕾舞舞台上的台柱子。我覺得他的雕塑算是粗燥的,但他給他的這個女孩穿上了裙子,後麵頭發還綁了一根肉粉色的絲質發帶,讓人物馬上活潑生動起來,這加入多媒體的手法,在當時19世紀的雕塑上算是創新了。
下麵這幅來自於倫敦國家美術館,也是德加晚期的作品。那時德加早已經將主題從芭蕾轉向平民生活。畫麵采用強烈的橘紅色調,模糊的筆觸,已經受到那個時期前衛主義藝術的影響。這幅畫最早的收藏者正是後來野獸派的創始人 - 馬蒂斯
最後回到蔣勳的視頻中,走到了德加晚期的一個主題 - 裸女畫,我是沒有印象看過德加畫的裸女的,但還是被蔣勳的這段剖析打動了,是啊,為什麽人類美術學裏總是畫古典優雅的維納斯,阿波羅這一賞心悅目的動作,那些算不上優雅的擦背,揉腳不屬於美學範疇的,但卻是很真實的畫麵。一位好的攝影師,畫家往往是抓住了那一霎那間,最真實的你! 這不僅讓我想起了我們的詩人畫家木心老人的一句話: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事隻是長途跋涉的返璞歸真。。。
暮年的德加自畫像,那一滄桑的回顧這一世間繁華的眼神,正如蔣勳所說,是一種豐富的,內在的深沉,是活過來的一種動人的力量。
蔣勳的視頻連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zAAsJ2k5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pyrKzXAsE
謝謝看貼,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