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個周末的晚上都是窩在沙發裏看電影,看了朋友推薦的是枝欲和的無人知曉,痛得我很多天都緩不過來,雖然我這一輩子都是喜歡看悲劇的,但這部電影帶給我的痛楚,是繞梁三尺,依舊揮之不去。又到周末,我想該找一部治愈型的電影安撫自己吧。無意中看到這部台灣電影‘陽光普照', 多麽美好而又溫暖的名字!2019年斬獲金馬獎最佳劇情,最佳導演,最佳主演等獎項的影片。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就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一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占一半,24 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這是大兒子阿豪留下的信息。
電影講述的是台北一個普通平凡的四口之家,父親阿文是駕校的教練,母親是化妝師。大兒子阿豪可以稱作是學霸,學習脾氣秉性都堪稱優異,因為高考沒有考上第一誌願而選擇複讀。小兒子阿和相反,是個社會混混兒,所謂的社會不良少年。影片一開頭,阿和因和朋友一起血腥恐怖的傷害事件而被送進了少年鋪育院 - 我們稱之的少管所。父親一直都不喜歡這個小兒子,認為他就是個麻煩,在他心裏阿和早已成為了一個’棄子‘。在兒子被判去少管所的那一時,父親說:我們做父母的管教不力,希望你們好好地管教他。我希望他關到老關到死! 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大兒子阿豪身上。可是不曾想,這個近乎完美得讓家庭溫暖的大兒子阿豪突然跳樓自殺了。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變故之中。一重接一重的打擊映射了親情的矛盾,家庭的症結和社會的壓力。家,可以是人生的避風港,但也可能成為悲劇滋生的暖房。
我理解阿豪的離開,可又異常悲痛於他的選擇。
阿豪高大陽光帥氣,不僅聽話而且懂事,他是大人們眼中和社會上認為會有出息,前途光明的孩子。
在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晚上,阿豪認真洗簌完畢,望了望鏡中的自己,整理好床鋪,走向了陽台。很多人都不能理解阿豪的選擇。
在葬禮上媽媽從阿豪的好友小真那兒得知,阿豪幾天前給她發了一份短信:
原來阿豪作為一個優秀的孩子,承載著所有人的希望,唯獨缺少真正的家庭關懷, 父親愛的表達是寄予厚望,每年一本來自駕校的練習冊:把握時間,掌握方向。母親的愛是對他過於放心的不問不顧。家庭裏沒有溝通,體會不到關愛,這些對於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都太沉重了。正如他所說,他隻有陽光,24小時照耀著他。長期暴露在陽光之下的阿豪,已變得灼熱和煎熬了,他多希望可以擁有一處陰影,歇息一下,喘一口氣。愛的承重將他推向了極端。終於,這個陽光的男孩在陽光中隕落了。
這個電影裏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又覺得意義非凡:
司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剛開始的時候司馬光當鬼,在他把所有小朋友都找到之後,他突然說,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大家你看著我,我看著你說:“沒有啊,都在啊,哪裏有少?,”但司馬光就是堅持還有一個小朋友沒有被找到。大家拿他沒辦法,於是就開始找他口中不見的小朋友。找了一陣子,終於在一個樹下,看到一個大水缸,大家看到那個水缸很興奮,指著那個水缸說:“一定在裏麵……“
司馬光撿起一塊石頭,砸向水缸,水缸破了,但是根本沒有水流出來,大家都呆住了。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小孩,坐在水缸的陰暗處,看向缸外。
那個小孩就是司馬光自己,故事結束了。
這個能躲在陰暗處的小孩正是阿豪尋覓的,能夠歇息的陰影。他選擇了決絕的方式投向他的陰影。
影片的結束,父親用陰暗的方式解決了阿和的困擾,和母親相擁在山頂,所有的痛苦和忍隱都傾訴了出來,表麵看家庭得到了和解。但問題依然存在現實之中。這部電影有太多可以解析的角度,家庭,父權,關愛,犯罪。但我對阿豪想要的那片陰影卻格外關注。
看完電影,讓我想到自己的成長,從小到大,不也是一直承載著期望嗎,家庭要我們爭氣,社會要我們陽光,要我們發光發熱,需要爭取卓越,追求成功。以至於這種骨氣已植於精髓,用意識鞭策自己。任何負麵的都從心裏拒絕接受也不要表達。‘陽光普照’的另一麵,就是要我們學會把陰暗的一麵壓抑下去,可卻忘記了:一味追求陽光終會有被灼傷的爆裂。而每個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都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
一個鮮活的人,無論孩子還是成年,悲哀喜樂總有時,醜陋疲憊軟弱都正常。也要學著去尋覓自己的陰影,找到一個隱暗的角落,能夠休息,能夠發泄,又不傷及他人。司馬光砸缸救得並不是同伴,而是發現能夠躲在陰影裏的自己。追逐陽光異常美好,可陰影也是自然的並存。勇於麵對,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著和自己和解吧。
電影中的很多音樂也是那麽美妙共鳴, 讓人感動又安靜。
如何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是枝裕和說:一部好的電影,就是會讓人看完之後,長久不能忘懷的,會真切的對你的人生造成一點點兒改變的電影。'陽光普照'正是這樣一部讓我改變認知的電影。
謝謝看帖,我的朋友們,願你們有太陽也有能夠安心棲息的陰涼處,願
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