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方水圓

陸美港台, 男女老少, 華人心聲, 日子過好。
正文

親情,孝心,海外華人

(2015-08-14 14:11:34) 下一個

多年前一次遠洋飛行途中,弘彬突發奇想地說:我們兒女若是在中國環境成長該多好!身旁的老伴婉桐瞪大眼珠反問:你這是從何冒出來的奇談妙論?超過半個世紀的美國生活,從年青時的求學、就業工作、結婚生子、中年時期的事業拚搏、以及年長之後退而不休,直到如今全退全休。整個過程就像一集冗長的普通電視劇,雖然不致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作為觀衆與演員融為一體的主角,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餘地,夫唱婦隨的弘彬與婉桐一起心甘情願地自始至今仍在吟唱著這場人生體驗大戲。

退休後的頭兩年,像一對飛出籠子的鳥,弘彬夫婦二人到處旅遊。如今除了大陸和台灣熟習的地方做念舊之旅外,長途跋涉的勁頭沒有了。去年耶誕期間兒女們回家團聚時,他們都邀父母轉年夏天去他們那裡度假。夫妻商量後一致覺得就近去隔壁州兒女家輕鬆幾天,倒也是親情和休閒兼顧的好辦法,同時也該看看女兒曉嘉的新居,就這樣決定了。

半年前女兒就把機票訂好了。同時把一年四十天的休假中的十天也安排在我們夫妻二人去她那裡的那段時間。與曉嘉住在同一地方附近小鎮的兒子曉駿也老早與姐姐商量如何趁機會祝賀父母超過四十五年的婚慶。然而, 不管如何安排和計劃,世間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就在接近初夏之際,曉駿與兒媳一起被另一公司挖角必須舉家搬遷他處。原來全家聚慶的計劃隻能另作不同的安排。

但是二老去女兒家休假的計劃仍如約而至。啟程之前一天打電話來不算還來電郵提醒許多旅途注意事項,其中二十四小時前上網辨登機証也是增加方便之舉。儘管過去三十多年裡對長途航空旅行並不陌生的弘彬,女兒似乎仍不放心而一再叮囑,抵達目的地一出飛機走道,電話就打來了,當在取行李處看到婉桐東張西望時,曉嘉的喜悅之情說明她才鬆了一口氣。弘彬與婉桐彼此會心一笑;女兒真是成長了,對父母的關切真是不言而喻了!

隨後的幾天裡,曉嘉把活動的節目按排的緊湊而有序,除了隔日外出下館子、去紅木公園野餐、名勝景點、小鎮的逛街、還要晨走的鍛練。每天早上起來她親自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餐,也都是配合年長者適合的健康食物。別看這些小事,在父母心裡卻是暖烘烘的。

說實在的,從出生、成長、受教育、到如今事業初有成績,不可避免地都是在強式美國文化影響下的過程。女兒如此,兒子何嘗不是。在自我認知、傳統概念、以及歷史理解等方麵,雖然比起一般美國人要強的多,而且兩個孩子跟他們父母在一起時完全以中國話交流。有一次國內重點大學物理教授的鄰居夫妻來訪時,兒女也都在場。都驚訝地以為他們是北京來的。是的,語言的溝通是暢快的!但在不經意的節骨眼兒上,不時就會使弘彬夫婦有一種不搭調的感受。

孩子們的中國母語能保持不變質,是從小底子就打的結實,正是婉桐一點一滴長年堅持在家必須講中國話的功勞。既然語言上能沒有誰優誰劣的代差問題,又何談所謂的"不搭調"呢?暫時不提那些嚴肅的話題,舉個例子說;新的萍果手錶剛剛發佈,曉嘉就上網下單訂了一個。母親問是否很貴?女兒則以不必擔心反正不是你付帳作答。母親的意思是沒有必要的東西省些錢吧。殊不知這正是兩代人加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生態度具體而微的表現。在這個鼓勵消費的社會裡,多少人過著寅吃卯糧的透支日子,太多人不知節儉為何物。從小與洋人一起求學到現在同事們又都是白人,在公司管理高層人員中他們又是僅有華裔。姐弟二人有一次跟父母交談中表示;我們深知自己是中國人,但我們更必須是美國人!

話已至此,做父母的還能多說?他們內心必然也有長輩不知道的糾結!

弘彬夫婦也能算是美國通啦,但是根深固的傳統思維,讓他倆對許多洋人的為人處事和行為作派仍然不時出現看不慣的地方。東西文化的不同真是無處不在!出生與成長在這片土地的兒女們似乎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弘彬夫婦心內得失感的交織也許將永遠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曉嘉就像眾多的華裔後代一樣,他們似乎正在努力地塑造一個融合不同文化的模式,讓年長的父母多一些親情的溫馨,也許這就是海外華裔冀期異域成長的兒女們力所能及的孝心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耕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l9876' 的評論 : 誰不是忙了一輩子, 到頭來都是殊途同歸!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要做好進養老院的思想準備。
耕林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zl9876' 的評論 : 希望不是最後一代, 隻是希望. 謝謝關注!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們這一代是中國傳統養老送終盡孝道的最後一代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