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S GARDEN

我多麽希望,有一個門口。早晨,陽光照在草上。我們站著,扶著自己的門窗,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草在結它的種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
正文

龍應台表述曆史的方式

(2016-04-28 19:46:29) 下一個

匆促而就的關於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的短文,在文學城拋磚引玉,有了那麽多精彩的評論,進而帶來更多的感悟。

曆史這個話題太大,龍應台以她女性的筆觸,從細微處著眼,在情感中著墨,看似一個個分散的點,卻組成了一幅恢宏畫卷。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表述方式,煽情也不失宏大。

顯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同一種描述,李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就從另一方麵闡述,他認為曆史是他的地界,顯然龍應台文筆再好,也是越界了。

柏楊的十年煉獄之作《中國曆史年表》,是另一種形式的記錄,用表格列出年份及發生的曆史事件,文字極其簡練,不帶任何色彩,而字字驚天動地,每一句都是一個長篇故事。這本書是枕邊常備的,在看完其他曆史題材故事後,需要翻閱一下,就像讀教科書時,常常要回翻一下目錄,理理思路,串聯一下細節。

華山論劍,孰高孰低?

還是欣賞龍應台在1949的那些親曆者正陸續隱退前,及時訪談記錄,讓那些故事得以傾訴,讓那些情感有所傳承。近年,她更是身體力行地辭官,全心陪伴母親的最後旅程。

曾經忽略了的那些故事,在她父親試圖表達時,總是被她們這些孩子隨意敷衍,直到有一天,終於懂得傾聽時,父親已不在,隻在重走那些被父親曾經一再提及的地名時,才深深體會到父親心中的那道傷疤,那份創痛,關於家的,和母親的不告而別,從此永別;關於國的,放棄南京,狼狽逃離後留在身後的那些生命……

如今她的母親老了病了,時時掛在嘴邊的那個離開故鄉最後回眸時看到的那對城門旁的石獅子,早已隨淳安城沉入水底,再也回不去了。

想想我的父親也是那個時代的親曆者,1949剛滿18歲,正就讀師範,跟隨林彪的部隊南下,同樣也是沒有跟他的母親告別。原因很多,其中最讓我震驚的是,直到他母親去世那年,我和弟弟陪父親一起趕回老家時才得知的一個秘密,他那年的出走也是逃避包辦婚姻,留下氣瘋了的奶奶收拾殘局。

那個時代正漸行漸遠,那些人正慢慢隱去,很多的故事都省略了,不再有真相浮現。

其實何止是1949,後來的曆史都是印記分明的烙印在每一代人的故事裏,包括我們自己,小生活伴隨著大時代,文革、粉碎四人幫、高考恢複、改革開放、出國移民……每一次變革都是一個節點,我們在每個節點分叉伸展,意氣風發也好,遍體鱗傷也罷,都是曆史宏大畫卷中的一筆淡墨。

希望做個傾聽者,聽聽那些哪怕最細微的聲音,也會傳遞出最震撼的力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