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她的人生是一次次的盛開

(2021-07-22 08:24:37) 下一個

她的人生是一次次的盛開

 

 

幾天前,Arte播放了關於Colette的短片介紹,裏麵很多細節讓我回想起了曾經閱讀過的Colette自傳。那也是幾年前的事情了。這本書就像其它數不清的書一樣,讀過、喜歡過、遺忘過。這幾十分鍾的音像把這個不同凡響的女人及她的一生再次放置到了我記憶的前景。

Colette,1873年生於法國Bourgogne 地區的一個富裕家庭。是法國文學史上l’un des plus grands écrivains (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這個頭銜頗耐尋味。其一,法國文學史,多麽廣大的範圍。那意味著Colette與福樓拜,巴爾紮克,普魯斯特,司湯達,波多萊爾等齊名。其二,écrivains(作家), 而不是écrivaines(女作家)。當一個女人以傑出的成就讓世界不再強調她的性別,那就意味著她,已經進入了人類文明的萬神殿。她有那麽的了不起嗎?我不知道,因為我並沒有讀過她的作品,我隻讀過她的自傳。在我於她的認知裏,她先是個女人,然後才是作家。

童年時期的Colette無疑是幸福的。父母的結合源於grand amour(真心相愛)。母親麵對孩子,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tu es mon chef-d’œuvre.”(你是我的傑作)。回憶母親時,常常回響在她耳邊的聲音是“où sont les enfants ? ”(孩子們在哪兒?)那是母親推開樓上的窗,朝院子裏探望;是母親走在長長的走廊裏,投向所經房間的眼睛。母親對生命充滿好奇與熱情。Regarde(你看,你看)是和孩子們在一起時母親說的最多的詞。用眼睛與感覺把世界在自己身上打開貫穿了Colette的一生。後來當她偶然談起寫作時,“我的寫作?就是détail, sensation(細節,感覺)”。“Vivre, vivre pleinement”(生活,飽滿地生活),在她17歲離開家去往巴黎,就已奠定了她一生的基調。

17歲那一年,因父親投資經營不善,家庭財務破產。一切能夠變賣的都變賣了。家鄉已無法留戀,她獨自來到巴黎。17歲的Colette不光年輕,而且俏麗。很快“晨報”記者Willy的鮮花與蜜語蜂擁而至。他們很快就結婚了,雖然Willy年長不少。Colette發現了身體的秘密,感官的歡愉讓她癡迷。因此她是那麽的愛他!然而,Willy卻背叛了她。她傷心她哭泣。但很快,仿佛是從夢中醒來一般,她意識到:“我要的是生活,是幸福,是快樂,是歡愉,不是眼淚。”她也真做到了,Willy已無法再讓她傷心,她過上了自由的生活,成為了巴黎藝術沙龍的名角。Paul Valéry, 德彪西,普魯斯特都以親吻她的手為榮。

Willy夫婦彼此自由彼此幸福。但Willy卻陷入了經濟困境,他需要錢。他鼓動妻子寫書。於是,Colette第一次以自己的姓氏Colette 為筆名,寫出了Claudine à l’école(Claudine在學校)。那是1900年, 巴黎正在舉辦世界博覽會,那是近代法國流光溢彩的“Belle Époque ”(美好年代)。世界湧向巴黎,世界藝術家湧向“紅磨坊”,法國人呢?他們湧向書店報刊亭購買Colette的Claudine。那一年,“Claudine在學校”賣出了450萬冊!Willy乘勝追擊,在接下來的三年裏,Colette寫了Claudine à Paris (Claudine在巴黎), Claudine en ménage (Claudine結婚), Claudine s’en va(Claudine離開),在1903年完成了Claudine 四部曲。

當寫到“Claudine離開”時,Colette也離開了Willy,他們離婚,各自回歸單身。Claudine四部曲基本是以Colette自己的人生軌跡為藍本,不免讓讀者猜測“Claudine 是不是你的sosie(替身)?” “不,不,不!Claudine n’est pas mon sosie, elle est mon modèle.“ (Claudine不是我的替身,她是我想成為的樣子。)的確,Colette在寫人物時,或者說她在“飽滿地生活”時,她把自己塑造成她自己筆下創作出的人物,所以,在創作的人物與作者之間,無法分清是作者創作了人物,還是人物塑造了作者自己的人生。這一點,構成了Colette的獨一無二。

離開了Willy, Colette開始了舞台演出。舞蹈,戲劇,以最大膽的姿態最前衛的方式,不斷地惹惱觀眾,尤其是那些聖潔的眼睛與高尚的心靈。的確,她的表演“色情”“挑逗”。於是,醜聞鋪天蓋地。在寫Claudine係列時,Colette已經因其對感官大膽真實的描述被冠以“Scandaleux ”(丟人現眼),她卻隻在“醜聞”二字裏看到了“無限商機”。是啊,人們一邊數落著Colette“丟人現眼”,一邊慷慨解囊把她的書搶購一空。而舞台劇再次“丟人現眼”,她更是無所謂,“大不了,你們不來看就行了。”但巴黎就是巴黎,從來都不會有什麽“人言可畏”,更不會有什麽有形無形的“機構”“體製”來打壓個人,Colette越來越受歡迎。她把這些經曆全寫進了“La vagabonde”(流浪女),此書獲得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那是1910年。

 

世界朝她打開,她也朝世界打開。因為她的表演,美國女富人Nathalie愛上了她。Nathalie也是舞台劇愛好者,自己也能演。可謂誌趣相投琴瑟和諧。然後是Lucie,公爵的女兒,拿破侖三世的侄女,也愛上了她。Lucie是個女人,也是個著男裝的美男子。三個女人,兩個舞台。Colette綻放在同性之愛裏。她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亨利男爵出現了。他35歲,她38。很快他們就結婚了,她成為了男爵夫人,並且在40歲時做了母親。生活是幸福的,也是安逸的,直到1914年。戰爭爆發,貴族男子上到最前線,亨利離開了巴黎。巴黎的沙龍歌舞升平照舊,但巴黎已無法再待下去了。Colette去到了Verdun,成為了一名記者。關於那時的寫作,她說了這麽一句話:“Il faut avec les mots de tout le monde écrire comme personne.”(必須用大眾的語言寫的獨一無二。即:必須用大眾的語言寫的簡單清晰明了,而沒有誰能做的像我這麽好。)

亨利沒能從戰場上回來。亨利之前婚姻裏的男孩在漸漸長大。男孩17歲時愛上了他48歲的後母。這是一段被世俗譽為“不倫之戀”的愛情,是她後來說的自己一生中l’un des grands amours(一段真正的愛情),濃烈醇美,生機勃勃。書在寫,戲在演,她的人生再一次盛開。52歲時,“我依然感覺到美妙的身體愉悅。”那是她的第三次婚姻,也是最後一次婚姻。

在短片中,我聽到Colette近乎嘶啞的聲音:“他們以為我什麽都說了。其實,我隻是說了我願意說的。” 話語中一派調皮與爛漫。她從1900年一直寫到1953年。於她,écrire, c’est revenir. 寫作,就是回歸。是的,寫作就是回到自己的時間原點,追尋的,永遠是那個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Luumi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Colette在談到自己寫作時提到的“細節,感覺”,覺曉文字裏也有。祝夏日閱讀愉快!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幾個月前,撿到她的一本小說英文版,Claudine Married,才知她的大名。
Luumia 回複 悄悄話 Colette 用第一張照片裏的眼神瞅了一眼您的評論。
ahniu 回複 悄悄話 沒有靈魂的人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