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姆城的古羅馬
2019年8月27日
鄰居是有著三個小孩子的五口之家,沒怎麽打過照麵,但Yannis 這個名字卻如雷貫耳:Yannis ,停下來!Yannis,來喝水。Yannis哪去了?隻要廚房的窗戶開著,我們一準兒就知道Yannis此時此刻在幹什麽。今天我們吃晚飯時,隔壁一家在玩Uno。奇怪的很,一直都不提Yannis,那個四歲小男孩突然就安靜了嗎?不然,等他們牌局結束後,Yannis,Yannis喊聲不斷,爸爸喊,媽媽喊,哥哥姐姐也喊。
Calvisson 距Nîmes 僅20公裏路程。一路交通順暢,半小時就到Nîmes 城,隻是找到推薦的停車場很花了點時間。停車場就在火車站下麵。火車站是座對稱的建築,正門麵對寬闊的長條形廣場,兩旁高大樹木,一邊有水槽,廣場盡頭噴泉裏流出的水就層層跌落。火車站裏也有架鋼琴,小鹿很想去彈彈,無奈,彈琴的小夥子雖然磕磕絆絆,也不放棄,我們有遊覽任務,隻好離開。
長條廣場的盡頭就是尼姆城城標:arènes ,建於公元一世紀末。廣場盡頭的公園內有座現代銅質雕塑,一頭正在戰鬥的公牛,低著腦袋,犄角對著鬥獸場。同一空間下的鬥牛與鬥獸場,中間隔著近2000年。鬥獸場斜對麵就是Musée de la Romanité 也是幢有著玻璃幕牆的現代建築,時間間隔也近2000年。鬥獸場的曆史變革悠長繁瑣,期間被居民往裏塞了住宅,有中國“72家房客”風範,隻是人數更龐大。典型的搭建違建!但是,政府從來沒有強行拆除。為了修複古建,政府在19世紀早期從居民手中購回了本來就屬於國家的地產與私建的房產。然後,鬥獸場就一直在修複改建,如今的鬥獸場已經是露天的表演中心了:西班牙鬥牛,演唱會,音樂會,等等等等。在2000年前的鬥獸場聽場搖滾音樂會,會是何種體驗?
maison carrée,羅馬人在公元2-3年建造的神殿,跟西西裏的古希臘神殿相似,隻不過古羅馬時代,神殿隻是龐大建築群中的一座建築而已。神殿的主要功能就是給移民到法國的羅馬人親近上帝用的。古羅馬人走了以後,神殿曆經了無數功能演變,也數易其主。其中,Uzès公爵夫人把它變成了亡夫的寢陵。法國大革命後,它成為了穀倉。19世紀初又變成了Gard省第一任省長的檔案庫。現在嘛,當然就是曆史博物館了。
本來就高聳入雲的神殿還建在高台之上。古希臘人喜歡建宏偉的殿堂,取而代之的古羅馬人更是把宏偉高大發揚極致,不來單個的,從來都是一群群的建築群。隻可惜,跟羅馬一樣,Nîmes 的古羅馬城,除了神殿之外,別的建築都消失在時間裏了。與羅馬不同的是,Nîmes 沒有裸露的廢墟,那些坍塌都深埋於時間的斷層裏,斷層之上是與時間一樣永恒的滾滾紅塵。
神殿正對麵是90年代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的現代藝術博物館Carrée d’art ,兩建築隔街相望,時間已過了2000年。博物館的很大一部分都是 Nîmes 市圖書館。孩子們在那裏翻看繪本,近一小時。
不知道尼姆城有多大,但主要曆史遺跡相距較近,走走停停,三四個小時就差不多看完了。城中有條運河,水麵平靜,落葉綠藻,錦鯉成群結隊,爭搶浮在水麵的麵包塊。不搶麵包的魚兒悠閑地搖擺尾巴,讓油亮的水麵波光粼粼,紋路變幻莫測。無論拍照還是錄像,色彩的律動感十足。
我們折回火車站,鋼琴還是有人在彈,不過彈琴的小孩幾乎根本就不會彈。小鹿上去交涉了一下,小孩就讓了。小鹿彈了幾句月光,後麵的也忘了,隻好拿出手機查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