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 art作品是Musée Maillol從紐約的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借來的20世界最具代表性的pop artist代表性作品。整場展展品不能拍照,隻能照文字說明。但是通過文字與作品,展覽達到了概述20世紀pop art(主要是繪畫)發展的脈絡及主要的創作思想。20世紀技術飛速發展,媒體更是無孔不入地滲透到生活的每一處。生活節奏變快,信息鋪天蓋地。這個世紀的藝術家再也不可能像慢節奏時代的藝術家那樣,如文火燉肉,精烹細調。他們像機器一樣用他們的作品表達時代的躁動,表達技術機器對人的異化。藝術是生活的產物,是時代的濃縮。所以,20世紀的藝術作品表達了20世紀的風貌,是時代在藝術家腦中的映射。而這樣的表達往往有種荒誕的真實。他們的敏感與前瞻對現實甚至有某種啟示。(The reason I'm painting this way is that I want to be a machine, and I feel that whatever I do and do machine-like is what I want to do.-- Andy Warhol)
每個時代的藝術家都在尋找出路,那就是表達的載體。20世紀的他們不可能再回到古典與傳統之中去,他們要創新,要搞出自己的東西。於是在材料上,技術上,手法上不斷地嚐試。或許這些東西都成為不了最終的經典,但是它們記載了這個時代。如果藝術是平庸的,時代哺育了它,平庸的時代產生平庸的藝術家生產平庸的作品。但是,藝術家們的嚐試創作是可貴的。即便是機器時代藝術也需要延續。隻不過再也沒有那種夏日午後院子裏陽光透過樹葉在地上留下陰影田園般的詩意了。詩意般的藝術意味著過去,意味著夢境。
(Aristide Maillol: femme assise à l'ombrelle)
但是pop art承載了許許多多的思想/想法。這點上René Magritte有點像他們的鼻祖,不同的是Magritte還是用傳統的繪畫技巧在表達政治反諷闡明哲學觀點。而Pop art的藝術家們在色彩線條上不知道是功力不足還是故意不為之,全粗粗帶過。所以是單色塊(沒有顏色的過渡與細微對比)粗線條。這樣視覺效果真的不同。美感呢?真不好說。比如繪畫“20th century fox ”(Oldenburg)你可以說它是狗屎。但是那樣表現美國流行電影及其對美國甚至對世界的影響卻非常直觀:廣泛的,不可避免的,衝擊性的。也許質疑它是不是藝術本身就是限製了藝術。藝術也許就是奔騰往前。。。
(Oldenburg: 20th century fox)
詩意般的意味著過去,而現在都是宣泄。從宣泄到宣泄,無論經曆過的故事是什麽。
"西洋藝術總是在探索在突破,有衝突,在一路破與立中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如果說藝術是上帝留在人間的迷宮,那麽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是這個迷宮中漸次打開的門與窗,不斷地發現與表達,奔騰不息。。。我喜歡看博物館畫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直觀地看到這種奔騰不息。"
同意之至。奔騰不息的又何止繪畫,音樂,藝術,還有文學,政治,哲學。。。而所有這一切鑄就了現代文明 - “在一路破與立中留下了璀璨的文明。” 人在法國讓我們羨慕,不僅身在其境,還可以逛逛盧浮宮,溜溜塞納河,好不愜意。
不知道在哪看到中國某二位文人聊天,其中一位談到:“參觀日本明治時期的皇宮,發現君與臣的座位高度隻差一級。”此文人於是發表議論:“所以日本人能夠看到細微的東西,在小的地方精益求精。” 另一位接口說:“是的,咱中國都是廟堂高聳,我們看到的都是高與遠的地方,所以有境界有意境。” 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當然也暈暈乎乎馬馬虎虎!”
西洋藝術總是在探索在突破,有衝突,在一路破與立中留下了璀璨的文明。如果說藝術是上帝留在人間的迷宮,那麽偉大的藝術作品就是這個迷宮中漸次打開的門與窗,不斷地發現與表達,奔騰不息。。。我喜歡看博物館畫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夠直觀地看到這種奔騰不息。
剛看到您的留言,感謝感謝。
我對藝術一竅不通,有的隻是單純的喜歡與好奇。您說的這個從屬性從經濟來源及表現主題上講好像如此,但我覺得如果藝術它有從屬性的話,那根本的從屬性應該就是時代了。翻看藝術史很容易發現那些偉大的作品都是異軍突起,不同凡響。是奔騰不息的時間之河上最絢麗的浪花。上星期我在馬德裏的國家畫廊看了Goya。直到19世紀早期,Goya還都是那種浮泛用色沒有什麽與眾不同的主題,到了20年代左右,畫風突變,幾乎隻有黑色。整個展廳都是黑灰,加上人物與構圖,讓人不得不思索命運這個東西。我有時間的話,會在博客裏記錄一下的。
謝謝。
親愛的寧寧你好!下次我倒飭件這樣的裙子坐院子裏:-)
受教了。謝謝你!
意之順為術兮,意之潤為藝兮,意之力為誌兮,意之濃為情兮,意之融為德兮,意之空為道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