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被湮沒與被解救的 — 奧斯維辛之後40年(2017年6-9月讀)
Les naufragés et les rescapés, quarante ans après Auschwitz
Primo Levi
Traduit de l’italien par André Maugé
Édition Arcades Gallimard(1989)
讀了Primo Levi的奧斯維辛回憶錄,感歎他的理性與對人性的拷問。
1. 納粹對人性了解之深
在集中營納粹對猶太人大滅絕,他們說:“在把你們徹底消滅後也會把所有的證據徹底消滅。就像大屠殺從不曾有過的那樣。即便,你們中有人幸免,將來把這裏發生的一切告訴世人,人們也不會相信。因為無依據。即便你們最終能夠找到證據,人們依然不會相信,因為人們不會相信在人類世界竟然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些全然超出了他們的理解力,也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人們不願意相信人能夠如此之惡。”
在基本生存條件上的剝奪:擁擠不堪的貨運車廂裏人們基本的生理需求都不能解決,隻能等幾個小時後車停靠小站。人們蜂擁而下,隨處解決大小便。於是,小站上等車的普通民眾看見這些如動物般不知羞恥的猶太人,隻有厭惡感。而厭惡感會替代理性,將憐憫與同情推到角落。在集中營,以衛生健康的名義讓人們赤身裸體,把生存條件剝奪至極限。人們隻有一個類似狗食盆樣的小盆,喝湯吃飯洗漱拉撒都在裏麵。剝奪生存條件,剝奪人的尊嚴,把人降到動物。每天麵臨饑餓,寒冷,疾病,體罰,每時每刻最關注的事情就是:活下去。為了能夠活下去,人們內心隻有自己。後來Levi集中營獲救的難友看望他(難友信奉基督教),說到:“能夠活下來也許是因為肩負著上帝的使命(Levi不信教)讓你成為作家,把那段曆史記錄下來。”Levi卻認為“隻有壞的人才能活下來。那些善良的,保持了人性中溫暖美好的人都死了。隻有自私,隻為自己的人才有可能活下來。在極端非人性的環境中,讓人能夠活下來的是人的動物性。而上帝讓我見證的就是這。”
2. 所謂知識分子是最艱難的
集中營裏要數知識分子最痛苦。體力勞動者身體相對強健,撐的時間相對久些。而且,因為曾經的生活,他們更能夠在體力勞動中獲得某種平衡。知識分子,首先麵臨的是精神的荒漠,麵對的是顛覆打破以往一切認知的新體係:隻有納粹權利對被剝奪了一切的猶太人的邪惡,殘忍的滅絕。在理性認知上的痛苦。Levi就說:心裏叨念XXX的詩幫助他保存那麽一點人的內心麵貌,而同時讓現實顯得更加的殘酷。人被剝奪降至了動物,人又下意識地遠離動物態。集中營裏人們工作都是精益求精的。幾乎能夠進入忘我的狀態。忘我狀態何嚐不是那種境況下的迷幻劑?暫時忘記處境,把全部的心思放到手中的活計之中,努力做到最好。人以一種本能保存人無意識中區別於動物的精神上的高貴。
3. 信仰的力量
在集中營,有信仰的人比沒有信仰的人堅持得更久,無論他信的是什麽(共產主義,基督教,馬克思,佛教…)在那樣的情形下,信仰大概就是黑暗中的一絲光。
4. 集體屠殺與個體生命
納粹按計劃有條不紊地屠殺猶太人源於他們理念的支持:厭惡,憎恨。但是對於某個特定的個體,色彩卻有微妙的變化。(電影the pianist裏最後德國軍官救下鋼琴家可歸同一類)有這樣一例:在毒氣室,有個16歲的少女居然活了下來。納粹醫生把女孩救了出來,體檢,提供保暖的衣服營養的食品。原來當毒氣釋放出來人們一個個倒地時女孩被壓在了人堆裏,緊疊的人堆形成了某種封閉空間,保留了無法循環的空氣。女孩就是靠那點稀薄的空氣撐到了被發現。女孩該如何處置?平時對猶太人隨時生殺予奪的看管沒了主意,層層上報,到了集中營的決策長官。他研究了案例,指令:“如果她是個成年人可以讓她活下去,因為她能夠照我們說的去做;但是她還是個孩子,言行還不能理性地控製。”於是被他們悉心救護下來的小女孩又被他們殺害了。
5. 集中營對現代醫學的挑戰
在封閉,環境極度惡虐的集中營,人們死於毒氣室,死於饑餓,疲勞,死於疾病。而這些疾病卻是為醫學不可知的。那些流行的奪命的是什麽細菌,病毒,隨著那些湮沒的也消失在曆史的灰塵中了。還有心理學。奧斯維辛之後為心理醫學提供了多少挑戰,可是現代心理醫學卻是無法應戰的。因為集中營遠遠超出了現代心理醫學的理論與認知,就像拿平麵幾何的原理解決立體幾何的難題一樣。
6. 集中營裏的猶太人為什麽不反抗,不逃亡,不自殺?
為什麽不自殺?當人被層層剝奪,降至動物,每天的本能就是活下去,人就不再有自殺的想法了。幾時見過動物自殺?為什麽不逃亡?首先,集中營壁壘深嚴,難度大;其次,往哪裏逃?歐洲都是納粹的了,沒有收留,躲藏之地;最後,已有的數微的逃亡都是慘烈的失敗。為什麽不反抗?縱觀曆史,所有的反抗都要領頭人。領頭人懂得被壓迫的人之痛苦,但他絕對不是其中的一員。他是在那個痛苦世界之外的人。在痛苦世界之中的人勇氣魄力早就被痛苦碾沒了。奴隸的枷鎖不是奴隸自己砸碎的。所謂,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隻是文學影視裏的浪漫,從來不是來自於被壓迫世界本身。
7. 當一切都已遠去,剩下的是什麽?
四十年都過去了,仇恨,傷痛,羞恥也漸漸地遠離了,剩下的是什麽?Levi不斷地用“comprendre”(理解):理解當時的德國人。不是要通過理解達到諒解,而是要理解德國人為什麽會那樣?自從第一本回憶錄問世以來,他不斷地收到讀者的來信。以他作為作家的經驗,讀者來信無非就是兩類:喜歡作品的和不喜歡作品的,中間狀態的讀者幾乎沒有與作者溝通的動機。Levi在書中專門引述了一德國讀者的來信。信中首先表達了謝意,然後回答Levi的疑問“為什麽德國人會那樣?”來信的讀者說“當時的德國處在選希特勒還是斯大林的共產主義,在沒有完全看清楚希特勒的麵目之前,德國民眾“退而求其次”選了次壞的。“ 而且,(該讀者經曆過納粹德國)他自己從來沒有見到過,聽到過猶太人在德國被迫害。” 另一個戰後出生的年輕女讀者來信講述她們這一代人接受的二戰曆史教育。她們的曆史老師都經曆過二戰,保留了不少當時的報紙,期刊等資料,加上現身說法努力還原那並不太遠的曆史(尊重事實的吧?)然而,聽課的年輕人卻不耐煩了,“為什麽整天都在批評我們自己,而且並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事情?”
我讀此書最大的震撼就是:怎麽能夠以如此人道,理性,冷靜的筆觸寫出人類曆史上最不人道,最不理性,最狂熱的罪行?我想到了自己的國家能夠“媲美”納粹屠殺猶太人曆史的“文化大革命”,可是中國到現在為止都沒有這樣的回憶錄問世。沒有穿透那段黑暗的曆史,深刻記錄,真實描述,然後遠離它,站在人性人道的高度上梳理,探討。如果某一天,有人這樣做了,他就是中國曆史的大英雄。
是啊,人性的幽暗隻有在非常(生存)情況下才能現行。人,其實還是是不了解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