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 現代人的宗教
Charles Hedrich,57歲,曾是獵頭公司老板,於2007年駕非機動單艇穿越大西洋,創下新的世界紀錄,也曾徒步穿越Atacama大沙漠,從西藏那側登頂過珠穆朗瑪峰。“為挑戰著迷,雖然也為世界之美生命之脆弱而炫目!” Annick Saives,44歲,三個孩子的母親,剛剛摘得女子組93公裏Ardennes Mega Trail冠軍,成績是15小時29分鍾。“為了非常個體化的體驗,知道一切都取決於我自己!有時連續跑30多個小時跑到極限時都會出現幻覺,但是贏的渴望更強烈。這也是我感受自己活著的方式!” 在造藥廠工作,個頭不高的Annick業餘還練柔道,玩高空滑翔,遊泳和溜冰。她也曾親眼看見60歲的祖父因為騎自行車過度而卒死,那一年她12歲,對自己說“我不會等到退休才開始挑戰人生,我就要按我想要的方式活著。” 也是從那一年起開始了每周10小時的訓練。
2016年巴黎馬拉鬆有43 317人參賽,而1976年首屆賽事上卻隻有130個跑者!在缺乏參照係卻要求甚高的現代社會裏,人們通過折騰自己的身體有時甚至是讓身體受難的方式尋求意義。人們不停地挑戰極限,期待獲得一種久違的狂熱感從而讓平常的日子變得有味道。給自己的人生來點英雄色彩,身體控,拒絕衰老,極端的個人主義的同時卻又沉迷於與人分享個體體驗,讓職場中打拚的男男女女們渴望大自然,渴望在大自然中尋找某種出口:民調顯示,42%的受訪者把運動作為主要的解壓方式。這個時代也仿佛印刻在奔跑的腳步之上,以至於,完成一個trail或者triathlon成為了高級白領們人生終極挑戰。
室外運動已然是一種生活方式。1894年,當現代奧林匹克的創始人Pierre Couvertin選取 Citius, altius, fortius!(更快,更高,更強)作為運動會宗旨時,超越自己,永不放棄似乎成為了一種新的宗教信仰。62%的法國人平均每周花在運動上的時間是3小時12分鍾;14%的人甚至達到了每周5小時以上。在經濟一蹶不振的歐洲,體育用品市場卻是空前繁榮,其中跑步健身用品銷售勢頭最為強勁。看看體育用品所倡導的精神:Reebok說:Be more human,潛台詞:運動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Nike說:Just do it;Lacoste說(以非常尼采的方式):Deviens ce que tu es(成為你自己);Adidas也說:Impossible is nothing...
在這種情形下,運動成為了生活的微縮模型,人們試圖努力地在這二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跑步可以幫助驅散疲憊,治療失戀,還能彪顯個性,展望自己,讓人無法抗拒,因此也就出現了體育運動上癮症(bigorexia)。那個Trail冠軍Annick Saives就說過:“我對運動的依賴讓我自己都感到害怕!” 三年前因為韌帶拉傷差點不能參賽,那種煎熬還記憶猶新。還有那些從事極端運動體驗的,例如BASE jump, slack line, rope swing,等等,絕對刺激,也絕對玩命。勃朗峰Ultra-trail 曆時2天,行程168公裏,海撥上升9600米。“第二天就是最糙的爺們也累的抬不起腿。相當於4個馬拉鬆的運動量,關節都要被磨爛。”高山運動向導Emmanuel Ratouis還說:“trail這類集體育與冒險一體的運動越來越消費主義化。人們關注自己的計時器,每隔一刻鍾就問:什麽時候到?人們追求當下的感覺,今天潛水,明天又去攀岩.....”
於是有人呼籲回歸到一種比較輕鬆,比較舒緩的運動中來。當運動開始破壞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時,運動本身也就有害了。Peyo Lizarazu曾說:“熱衷衝浪讓我失去了好幾個朋友。衝浪特別讓人上癮。我們總在等待浪,我們也非常依賴它。”這位1988年歐洲衝浪冠軍曾經在Saint-Jean-de-Luz海域挑戰過高達15米的巨浪,當時感覺“就像轉動著的洗衣機裏的一隻小老鼠”。他沉迷於這項運動的詩意,“我也不想因此喪命。過度追求成績,過度的訓練,使用禁藥在傷害我們身體的同時也把我們變成了猥瑣的一代人。這就是業餘運動員的現狀。” 不再參賽的Peyo不衝浪的時候就在體育用品店打工,平時遊遊泳,騎騎車,更多的時候是看書。
在自己與世界,在精神與身體,在動與靜中找到平衡似乎是人們永恒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