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 解讀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一朋友曾抱怨,說她的先生(70後歐洲人)從來不看書,每次去圖書館就往圖畫書繪本manga那塊鑽,還美其名曰“這也是littérature !” 出生典型俄國知識分子家庭的她很不以為然。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經曆,孩子們除了喜歡的小說,看得最多的也是各類題材的繪本。問為什麽喜歡?也答不出個所以然,隻說“好玩!”
前些天看了幾篇介紹解讀繪本的文章,還真覺得:原來內行是看門道的!
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無障礙”閱讀繪本。有一種閱讀障礙,稱作aniconètes,指的是序列圖畫閱讀困難,這樣的人不能理解繪本特有的表述方式,屬於圖本閱讀盲,跟文字閱讀盲對應(圖盲/文盲)。例如,“丁丁曆險記”(藍蓮燈),孩子閱讀的方式是先對那一頁有個整體的感知,抓住講述氛圍與場景,然後他才進入其中。眼睛也是在圖與文字之間來回遊走,同時還穿插在具體的某一格與整頁畫麵之間。而不是像動畫片那樣的一頁頁按序翻動。這種將文字與圖片自然結合的閱讀能力是在兒童期完成的,錯過了這段時期,就比較容易有圖盲症。
其次,和小說/電影單層麵敘述不同,繪本的講述是多層次/麵的,且閱讀性強。好的繪本往往有精細的敘述結構,讓讀者很容易融入。例如,美國繪本作者Chris Ware。每一版麵的圖畫不僅僅是按講述的順序,而是按類似於人腦的神經元連接,試圖通過圖片與敘述方式表達人的思維。比如,畫麵上主人公和女友在巴黎一家咖啡館,同一頁會畫上近處主人公與女友身邊各種細節,咖啡館全貌及邊上的景致。這些個近與遠,大體與細節同時呈現,展現一種真正的思維活動。Ware不是在給人們看世界是什麽樣子的,而是讓人進入他繪畫中的世界並和其中的人物共存。
繪本可以同時講述外部世界與人的內心世界,讓其成為一種特殊有效的表現方式。世界在繪本作者筆下過濾,流淌出的是風格鮮明的圖文,所以從此意義上講,繪本是圖畫負載的文學(littérature graphique),被稱作“第九大藝術”。繪本因此也是極具作者個性的藝術形式,甚至有人說:繪本就是作者的自傳。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展示作者自我,手寫的配文更是將作者書寫上的氣質與個性展露無遺,在這點上,不可能有偽飾。在手寫日益絕跡的今天,這點更加難能可貴。“丁丁曆險記”的作者Hergé曾經說“Les pages naissent des accidents du crayon”(每一頁都是誕生在鉛筆劃過紙麵的事故之中)。何其不可複製啊!
世界上繪本作者第一人Rodolphe Tōpffer, 與歌德同時代的瑞士人,1799年生於日內瓦。當他的第一本繪畫問世時,深諳藝術通曉各種藝術形式的歌德盛讚“帶給人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Tolstoï也曾從他的繪本中得到靈感。
當代,世界各國都有自己風格鮮明的繪本作者作品。但是中國,在這個“第九大藝術”領域裏幾乎毫無作為,又被世界遠遠地拋在了後麵...
我認為繪本和中國傳統木刻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在集約化表達內涵,讓資源在有限空間呈現最大成效。
個人之見,未必精準,請笑納。
最後,咱天朝不光是不把兒童當兒童,把人當人了嗎?大體上真沒什麽好說的,也許是我較悲觀?
華語圖畫書中,台灣做得很好,我們鎮圖書館裏,就找到過法語版的台灣作者的書,非常棒!
中國在這個第九藝術領域遠遠落後,我覺得更多的原因,是中國的傳統育兒觀念裏,就沒把兒童當兒童,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童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