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tick tick boom》

(2021-12-13 20:57:48) 下一個

感恩節期間,一位了解我電影興趣的朋友給我推薦了今年11月在Netflix發行的電影《tick tick boom》,告訴我這是一部基於真實人物的音樂劇電影,說我一定會喜歡。

 

我偏愛真實人物事件的電影,但是對音樂劇電影並不是十分有興趣,總是覺得故事片的情節跌宕更能讓我沉浸其中。看過的第一部音樂劇電影是《劉三姐》,也許是我缺乏對音樂的細膩感受力,好評如潮的《劉三姐》並沒有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後來看了斬獲5項奧斯卡獎,堪稱音樂片經典的電影《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1965),也仍然覺得這樣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用故事片來描述會更引人入勝。

 

因為對音樂劇電影的固有印象,也因為各種拖延,就一直沒看《tick tick boom》。很多時候,當我們說“沒有時間”時,其實那是心裏沒有重視某件事的一個借口。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有各種不能避免的日常瑣碎,各樣難以抗拒的娛樂休閑,對一件事情沒有時間,隻是那件事的重要性,優先級不夠高而已。

 

朋友又一次問我是否看了電影,並提到對這部電影的感觸。這位朋友先後給我推薦過幾部電影,幾乎都能讓我生出“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的暢聊欲望。

 

安靜的周末,屋外雲低風冷,細雨斜飛,屋內茶香氤氳,溫暖滿軒。我蜷偎在沙發裏,看完了《tick tick boom》。這是美國音樂劇作家Jonathan Larson(1960 - 1996)的人生故事。電影通過Larson30歲生日之前一個星期的生活,用回憶,插敘的手法描寫了Jonathan Larson寫改,排練音樂劇《Superbia 》時,艱難的音樂劇之路。他為了執著音樂劇的理想,當了五年的餐館服務員,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窘迫,與女朋友Susan人生選擇的分歧,和同性戀的兒時朋友Michael的友情,以及看不見出路的未來。馬上就是30歲的Larson,在時針滴滴答答地移動裏,在現實和理想,放棄和堅持之間搖擺,困厄,掙紮。

 

Jonathan Larson後來其實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音樂劇作家。他的音樂劇《Rent》是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之一,從1996年4月到2008年9月。非常不幸的是,《Rent》在百老匯彩排的那天清晨,Jonathan Larson因心髒病在家中去世,沒有看到自己的音樂劇《Rent》上演,也沒有看到後來的成績。

 

電影的導演Lin-Manuel Miranda也是一位有聲望,有才華,多次獲獎的音樂藝術家,他的音樂劇《Hamilton》(漢密爾頓)自從2016年開始,至今仍在百老匯上演,Miranda自己也曾經在劇中出演Hamilton。這部電影是Miranda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改編自Larson的半自傳式音樂劇《tick tick boom》。Miranda不愧為是傑出的音樂劇作家,把電影和音樂劇的表演方式,完美地結合了在一起,可是我還是想,如果隻用電影的表現手法,會是一個什麽樣的效果。

 

電影裏,Larson患有艾滋病的兒時玩伴Michael問他,你要你的生活是被愛引導,還是被恐懼引導,這是一個困難的人生課題。對夢想的熱愛,也許就是窮困。對窮困的恐懼,就是放棄夢想。也許很多年輕人都有過這樣的困惑,也許很多不再年輕的人,對此有著深深的共情。Larson讓愛戰勝恐懼的選擇,使我由衷地感動,感慨,欽佩,淚目。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