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最近很火的一個詞,是指一種“拒絕奮鬥,用維持最低生活成本的方式,緩解生存壓力“的生活態度,在高房價,高消費,996高壓力中生活的年輕人中,頗有共鳴。我覺得躺平是身的心俱疲時的一聲呻吟,一份逃避,一種選擇,和一點思考,與梭羅(Henrry David Thoreau)在瓦爾登湖(walden pond)畔的兩年“躺平”生活,有著相似的地方。
瓦爾登湖在波士頓(Boston)西北20英裏左右的地方,離梭羅的家鄉Concord隻有2英裏。那個小鎮以打響美國獨立第一槍而聞名。梭羅從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在瓦爾登湖畔自建的小木屋裏生活了兩年兩個月零兩天,身體力行去嚐試,或曰去追求一種隱逸自然,遠離塵世,保持最低需求的“躺平”生活方式,梭羅在湖畔森林中生活,讀書,思考,寫出了著名的散文集《瓦爾登湖》( 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
瓦爾登湖不算特別大, 英文是Pond,而不是Lake,如果不是梭羅的書,它大概就是“鄰家女孩“般的普通湖水。而梭羅的《瓦爾登湖》,使它在1962年成為了國家曆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梭羅當年生活過的小木屋早已蹤影不見,在小木屋地點,有一個小木屋複製品,木屋前有一個梭羅的雕像。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還是校園時光,那時國外的名著大量湧進開啟不久的國門。猶如今天的年輕人追劇一般,那時我對這些書充滿了新奇和渴望。第一次讀《瓦爾登湖》,絕不能稱之為讀,連翻閱都談不上,書裏沒有故事情節,沒有人物糾葛,通篇在大自然的美好寧靜畫麵中,閃爍著思維哲理的跳躍,讓我倍感艱澀無趣,無法讀下去。那時還自卑地想,名著就是名著,我實在是離名人名著太遠,無法企及,更無從理解,唯有放棄。
後來有一次回國又拿起了《瓦爾登湖》,那時工作生活都趨於穩定,走出了疲於奔命的境地,對書中梭羅反思的忙碌疲憊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切實的感觸,因略有閑暇,也對大自然的山水,有了一份親近的欲望,所以再讀起來就順暢了許多,雖然如此還是覺得這本書晦澀,瑣碎,夾雜著哲學觀點的高深莫測。
躺平觀點的火爆流行,引起了很多話題,連主旋律都在告誡年輕人不要有躺平的想法,人生要努力奮鬥,追求夢想。這些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覺得梭羅其實就是在推崇一種躺平的生活方式。於是又一次撿起這本書,終於從頭到尾,有始有終地完成了閱讀/聆聽。也許是生活閱曆的豐富,也許是年齡的增長,竟然發現能夠理解並認同書中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生活的反思,對極簡生活方式的提倡。然而我還是覺得,這不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書,但是是可以令人思考的書,正如譯者之一徐遲所說,是需要在萬籟俱寂時,慢慢咀嚼的書。
當我站到瓦爾登湖邊,和梭羅一起麵對同一片水域。欣賞同一處景色時,感覺時間濃縮了。梭羅在書中對建造木屋的細節描敘,對孤獨寂寞感覺的描述,對瓦爾登湖的描寫,對冬天湖景的描畫,對湖畔春光的描繪,都變得真實真切,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梭羅的在湖邊生活的衣食住行,種地捕魚,閱讀思索。以及望著湖水發呆,讓時間在身邊慢慢流走的時刻。那是躺平者追求的寧靜輕鬆的境界,也是我希望有一天能夠達到的境界。。
躺平追求一種最低的生活方式,隻滿足最基本的生命需求,讓人從無休止的憂慮追逐中解放出來。梭羅在書中說,人需要的住房,吃飯,穿衣這樣的必需品,可以很簡單。梭羅工作6個星期,即可以滿足一年生活所需。然而每個人維持最低生活方式的需求是不一樣,所以在那一個水平上躺平,每個人的標準並不相同。不過舍棄那些奢侈,虛浮,獨立思考,內心豐富,腳踏實地的“躺平”生活,其實未必就是一件談虎色變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