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期間,朋友結合印度旅行時的所見所聞,係統地學習了印度的宗教,讓我很受益,並對印度曆史產生了興趣,快速翻閱了印度近代簡史,並在前幾天看了電影《甘地》(Gandhi)。當然下一個計劃,就是哪一天去印度旅行。這部電影是1982年,由英國和印度聯合拍製,Richard Attenborough導演,獲得1983年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在內的7項奧斯卡獎項,並且以$22百萬的投資,收到$127.8百萬的票房。
這部影片電影長3小時11分鍾,電影中間還像演唱會一樣,有中場休息,這在電影中很少見。這樣冗長的電影,卻一點也不令人乏味。我坐在電視機前,被電影深深吸引,甚至用快進的方式,越過中場休息,緊緊地跟隨著甘地的故事,完全沒有感到這是一部長篇巨著。政治人物的傳記片,和其他傳記片的最大區別是,政治人物傳記片和曆史事件緊密相連,如果對那段曆史沒有一點粗淺的了解,很難完全了解電影中表現的事件。
電影以甘地被刺殺的場景開始,潮水般的人們湧向一塊空地,來參加甘地帶領的公共祈禱。鏡頭跟隨著一個身穿淡藍色襯衣,30歲左右的男子,他神色緊張地跟穿過人群,來到甘地的前麵。我知道甘地是被刺殺,但是不知道甘地是在這樣的場景中。男子掏出手槍,麵對麵地指向甘地。槍聲過後,甘地喊出“Oh My God”,然後倒地。那是1948年1月30日,在新德裏(New Delhi), 甘地78歲。
1893年,從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法律係大學畢業不久的甘地,被公司派到到南非工作。在南非,盡管甘地身為律師,有著良好的職業收入,仍然受到很多歧視,曾經因拒絕從火車一等車廂換到三等車廂就座,被從火車上扔了下來。為了改變因為膚色受到歧視的處境,甘地在南非的印度人中間,展開了對南非的種種歧視法律的抗爭。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走上了印度爭取獨立的漫長征途,甘地奉行不服從,不合作,非暴力的理念。電影中有幾個非常令人震動的非暴力抗爭場麵,一個是甘地燒毀南非政府給印度人的特別通行證。南非的警察用木棒把甘地打倒,甘地站起來,繼續往火種仍通行證,再被打倒,再站起來,直至無法站立,無法爬行。另外一個就是著名的Dandi March, 又叫做Salt March(食鹽遊行,3/1930-4/1930)。遊行的民眾走向產鹽的海邊,警察試圖用馬匹驅散遊行隊伍。麵對馬蹄,所有的示威者都趴在地上,寧被踐踏,絕不後退。警察又手持棍棒,堵住了遊行的道路,遊行者一排人走上來,被打倒,再一排,又被打倒,再一排 ….
我想這樣的場麵,無論是誰都會被震撼,就是這樣不服從,以非暴力對抗暴力的鎮壓。任何一個群體,都可以有自己的訴求,但是用打砸搶的暴力方式,令人難以容忍。前些天,因為美國白人警察執法過度,造成了黑人George Floyd的死亡。視頻在網路上流傳,引起了黑人的巨大憤慨,但是抗議遊行示威很快就變成了暴力事件,打砸商店櫥窗,搶劫商店商品。不知道同樣以非暴力行動爭取黑人平等的黑人領袖Martin Luther King(馬丁路德金), 如果看到這樣的場麵,是否也會以絕食的方式,來阻止暴力行為。
在爭取印度獨立的運動中,甘地號召印度人,拒絕使用英國貨物。電影中非常多的場景是甘地一邊和客人談話,一邊自己紡棉花織布,甘地後來無論是什麽場合,都隻穿白色的印度傳統服飾,這讓我想起巴勒斯坦解放陣線的領袖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的頭上,總是包著一塊穆斯林的頭巾。政治人物通過服飾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就像我們通過服飾來表達或是對美的追求,或是對舒適的喜愛。
經過甘地畢生的努力,印度終於在1947年實現了獨立,終結了始於1773,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開始,延續了160多年的殖民統治。但是令甘地非常遺憾的是,他終究無法阻止印度因不同宗教引起的分裂。印度的獨立之日,也是以印度教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為主的巴基斯坦分裂之時。
1947年8月14日,15日,巴基斯坦和的印度分別獨立。旁遮普(punjab)印巴邊界上,印度教教民從巴基斯坦遷移印度,穆斯林教民從印度回歸巴基斯坦,大約共有1000多萬人扶老攜幼,長途跋涉,背井離鄉。宗教暴力此起彼伏,宗教仇恨不共戴天,電影畫麵上相對移動的,不見首尾的的遷移隊伍,令人想起戰爭中,逃難的民眾。宗教分歧,似乎比種族不同,更能引起巨大的仇恨。
甘地對印巴分治以後的宗教的仇殺,殫精竭慮,利用自己的威望與絕食,去幫助平息的教派之間的殺戮。,然而自己卻成了印度教的狂熱分子的犧牲品。畢生堅信非暴力的甘地,倒在了暴力的槍口下。
在甘地的生命中,讓我深深感動的是勇氣,是堅持自己信念的勇氣,無論是監獄的困境,還是暴力的打擊,都不動搖心中的信仰。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捫心自問,我大抵不會為了信念,當棍棒落到頭上時,依舊奮力前行,當身陷囹圄時,仍然不改初衷。因而尤其敬佩甘地,張誌新,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