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指青雲

麗日金輝披彩虹, 悠然靜心望長空。淡飯粗茶不覺苦, 筆指青雲響玲瓏。 身居喧囂大都市,念在方外聽雨風。
正文

楊延昭為什麽被稱為楊六郎?

(2015-10-31 02:38:11) 下一個

楊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諱道士趙玄朗(宋真宗尊其為神仙)改名為楊延昭,為長子,楊延昭幼時沉默寡言,但對軍事方麵相當有興趣,時常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玩打仗的遊戲,楊業曾說:“此兒類我。”再加上他聰明機智,智勇雙全,所以很得楊業疼愛,每逢出征,楊業都會把他帶在身邊,讓他接受戰事的磨練。

應、朔州之戰

北漢時期楊延昭便任楊武都巡檢一職,跟隨父親楊業四處征戰,遍及雁門關全線幾乎都有楊六郎城及六郎砦,因其勇敢善戰,早年名聲便已遍及全軍。

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楊延昭年僅29歲,隨父親楊業攻打應、朔等地,並擔任先鋒,作戰期間手臂遭流箭射中,但越戰越勇,最後大敗遼軍,成功奪取朔州,同年八月楊業戰死,回鄉守喪,更堅定了抵抗遼國、收複失地的決心。

遂城大捷

宋真宗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遼國國主及蕭太後駐兵幽州,以二十萬大軍再次向宋朝進攻,河北守將傅潛怯弱無能,不敢出戰,宋軍因而節節敗退。九月遼軍兵圍遂城(今河北徐水縣東),楊延昭奉命前去救援。

由於契丹蕭太後親自指揮作戰,因此遼軍士氣如虹,與此相反遂城中的守軍不滿三千人,援兵又遲遲不來,宋軍岌岌可危。楊延昭從容不迫,發動城中居民、壯丁輪流守城,披甲執械,日夜固守,遼兵以攻城車、投石炮日夜連攻,均無法拿下遂城,最後一直堅持至十月間。

原本初冬天氣並不很寒冷,然此時一股寒流來襲,一夕之間氣溫驟降,楊延昭見機不可失,馬上命城中軍民汲水澆灌城牆,一日間遂城成了“冰城”,遼軍因此無計可施,蕭太後隻好繞過遂城進攻梁門及泰州,楊延昭見狀乘勢開城出戰,宋軍氣勢如虹以一敵十、百,遼兵被殺得大敗而逃。當戰役結束之後,宋真宗於召見楊延昭詢問治軍之道,楊延昭對答如流,於是稱讚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而遂城也被譽為“鐵遂城”,楊延昭因而名震四方。

宋真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冬,蕭太後心有不甘,再度舉兵攻遂城,楊延昭與楊嗣采誘敵深入合圍聚殲戰法,於遂城西北的羊山下埋伏,等遼軍攻城時,楊延昭以少數騎兵誘敵至羊山下,然後伏兵突起,把遼軍一舉殲滅。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更將“羊山”改為“楊山”以資紀念。

力主應戰堅拒和議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遼國皇帝與蕭太後再次率三十萬大軍兵分二路南下,楊延昭率兵於保州城夏大敗遼軍,之後深入幽州,迫使幽州遼軍不敢出戰,遼軍見楊延昭之勇更勝其父,便不敢與之爭鋒,遼軍主力因此被限製於河北之地。

蕭太後隻得繞境準備進入德州,十一月另一支遼軍進入澶州直逼京師,宋欽差大臣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以避戰禍,真宗猶豫不決,宰相寇準則建議真宗禦駕親征,真宗采用寇準意見親臨前線,宋軍士氣大振。

遼軍久戰無法得勝,便采議和策略,此刻寇準認為遼應稱臣並割讓幽州才可答應,楊延昭則向真宗提出“契丹頓澶州,去北境千裏,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瓢掠,率在馬上。願飾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見解根據當時環境情勢提出,極為精辟透徹,比起寇準有過之而無不及,若能實行將可把遼軍逐出燕雲,但一味追求苟安的宋真宗最終沒有采納這—建議。更在勝利之後與遼簽訂“澶淵之盟”,協定宋每年輸遼白銀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稱蕭太後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

但遼兵退去後又在經過之城鎮大似洗劫後北去,楊延昭以為國恥,於是拒絕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令,與張凝、石普等人依舊追擊遼軍遊騎兵,直到遼軍敗退之後,親自率領萬餘部眾,猛追遼軍至邊界區,大破古城,算是對皇帝表示了抗議。盡管楊延昭的這些舉動破壞了朝廷規定,期間也有小人讒言妒忌,但宋真宗知道楊延昭忠心為國,所以並沒有追究或阻止,但此舉也嚇壞了宋真宗,也派人在楊延昭身邊監視其行。

壯誌未酬抱憾而終

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因功升任莫州防禦使,之後為高陽關路副都部屬,於高陽關、瓦喬關、益津關 三關駐守長達九年(日後戲曲作品三關名稱從此而來),之後宋真宗罷宰相寇準,改任主和派王欽若為相,大用國家財力興建道觀等建設,此一時期,遼國國力也逐漸走下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蕭太後及丞相韓昌病逝,來年更與高麗征戰,國力更是衰弱,楊延昭欲北伐收複失土,但都不被朝庭采用,反而命他去鎮壓盜賊,楊延昭無奈,隻能繼續鎮守邊疆,撫慰當地百姓。

楊延昭在邊關期間生活儉樸、帶兵有方,能與士兵們同甘共苦,冬天不戴絮帽,夏天不張傘蓋,雖然身為邊防總司令,但出入僅帶數名隨從,幾無排場,作戰中他總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而論功行賞時,他又總是將功勞謙讓給屬下,有時他甚至把自己的俸祿和賞賜全都轉送給屬下,因此,士兵們對他非常信任及愛戴,親如手足。他前後戍守邊境二十多年,在河北邊境建立了兩千多公裏的邊防要塞,使得宋朝的邊境固若金湯。

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公元1014年)正月七日,楊延昭逝於高陽關副都部署任所,享年57歲。楊延昭去世後,宋真宗甚為悼念,特地派人護送其靈柩返鄉,因楊延昭於邊關期間百姓不再擔心遼兵及盜賊的襲擾,因此沿途人皆“望棺而泣”,就連敵國契丹聞訊也舉哀致敬,古人認為天上星宿對應著世間人物,遼國稱宋為南朝,因另稱楊延昭為南鬥,南鬥六星主掌兵機,為大將之像,因而直稱為六郎;南鬥六星主燕,而燕為契丹之所在,楊延昭鎮守河北是為對付契丹,契丹極畏懼之,因而比喻為震攝本國之星,如同稱其父楊業為楊無敵,但契丹把他看作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因而稱其為楊六郎......
【閱讀全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