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指青雲

麗日金輝披彩虹, 悠然靜心望長空。淡飯粗茶不覺苦, 筆指青雲響玲瓏。 身居喧囂大都市,念在方外聽雨風。
正文

誠心自然 北宋名臣司馬光(圖)

(2015-09-14 06:05:28) 下一個

司馬光出生於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一月,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陝州(今山西夏縣)人,曆仕仁、英、神、哲宗四朝。神宗元豐年間,撰《資治通鑒》二百九十四卷。哲宗立,拜尚書右仆射,在相位八月而卒,為北宋名臣與史學家。他好讀書,尤其對曆史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他不僅能夠熟練的背誦《左傳》,而且可以把二百多年的曆史梗概講述的清清楚楚。

司馬光年約五、六歲時,有一次要吃青胡桃,他的姊姊幫他去殼,但剝不掉,一婢女用熱水將胡桃泡過後去殼,後來姊姊問他是誰把殼去掉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去的。這話正好被他的父親司馬池聽見,就喝斥他:“小子怎麽可以說謊!”司馬光從此以後就沒說過謊。日後司馬光教導他的學生劉安世什麽是“誠”,他說:“就要從不說謊做起。”他曾經說:“我生平沒有什麽過人之處,但平生所做的事,從沒有任何一件事不可以對別人講。”

司馬光七歲時就像成人一樣有威嚴,非常喜愛聽人家講左氏春秋,回家即能把大意講給家人聽,而且從此以後手不釋書乃至不知饑渴寒暑。有一天,他跟一群小孩在院子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上,並掉到缸裏就要沒頂,別的孩子見出了事,都趕快逃跑,司馬光從地上拾起一石塊,將水缸打破,缸裏的水流了出來,小孩因此得救。後來,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小兒擊甕圖》

他十五歲時就書無所不通,文辭醇深,有西漢風。仁宗寶元初(1038年)司馬光年二十考上進士,因不喜奢華,皇帝召見時隻有他不戴花,同去的人中有人告訴他是皇帝賞賜不能不戴,他才將花戴上。後來司馬光被任命為“奉禮郎”,他以父親在杭,而辭該官職,請求改讓他當“蘇州判官”以便照顧父母親,獲準。不久他的雙親相繼過世,司馬光執喪累年,毀瘠如禮。

仁宗在位時,西夏王趙元昊稱帝,當時麟州(今阥西神木縣)多良田,西夏人蠶食其地,當時宰相龐籍命司馬光前往視察,司馬光建議可蓋兩座堡壘以製約西夏人,同時募民耕之。龐籍采納他的建議,後來守將郭恩勇狂妄引兵夜渡河,被敵軍殲滅,龐籍因此獲罪被罷免。司馬光為此三次上疏自引咎,後來龐籍過世,司馬光升堂拜其妻如母,照顧其子如昆弟,當時的人都認為司馬光賢良。

司馬光廉潔奉公,仁宗皇帝臨終前遺詔(1063年),賜給司馬光等大臣約百餘萬的金銀財寶,司馬光三次領銜上書,陳述:“國家目前處於憂患窮困,如果因為遺賜不可拒絕,應該允許大臣們將所獲得的金錢捐出以資助國家。”司馬光的建議未被批準,最後他將自己那一份賞賜交給諫院,充作公費不願藏私於己。

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開始變法,司馬光極力反對新法,認為王安石乃“侵官、生事、征利、拒諫”,同時司馬光用人以德的觀點和王安石有很大的出入。當時朝廷對於實施新法有很多爭議,司馬光與呂惠卿針對“製置三司條例司”在皇帝麵前辯論,司馬光認為“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則胥吏矣。”對於司馬光的說法呂惠卿無言以對,隻好用其它話詆毀司馬光,神宗即說:“相與論是非耳,何至是。”

由於司馬光堅決反對新法,因此當宋神宗任命他為樞密副使時,他六次上奏章辭官,他說:“陛下所以用臣,是覺得我是狂狷率直的人,希望能對國家有所幫助,若隻是用俸祿官位尊榮我,卻不采納我的建言,這是把天官私自賞給不適當的人。如果我隻是以祿位榮顯自己,卻不能解救天下百姓的痛苦,那就是盜竊名譽地位以謀私利。”

後來,神宗在有人詆毀司馬光時說:“別的事不說,光就辭樞密一事,自我即位以來,隻有他一人。”又說:“有像司馬光這樣的人經常在左右的話,就可以不犯過錯。”充分肯定了司馬光的人品。

司馬光辭官後,便將所有精力用於編修《資治通鑒》。由於司馬光博通經史,尤其留心研討曆代史書,他明白曆史最大的功能在於讓人借鑒。然而,他在館閣校書以及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官時,看到書架上滿滿的史書,幾間屋子都放不下,如此浩翰的朝野史籍,一個人窮畢生之精力也是看不過來的,於是產生了編寫一本既係統又簡明扼要的通史,使人讀了之後能了解幾千年曆史興衰得失的念頭。他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好友曆史學家劉恕的讚同和支持,於是在嘉佑年間,司馬光便在公事之餘開始編寫《通誌》......

【閱讀全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