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次移民後感覺的討論,並沒有過確切的定論。甚至吵到是否“愛國”的政治高度,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並不能完全代表其內心的真相。其實就是根據自己的感覺和比較,如果覺得“獲得”的大於“失去”的就留下,否則就回去,並沒有對與錯,也大可不必上綱上線。難道留下就是“賣國”,溜回去就是“愛國”;對兩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讚美或批判就是兩種觀點持有者相互挖苦·攻擊·謾罵的理由?文革之風的病毒在不斷變種蔓延著,中樞神經的病變導致的失態,對文明社會(甚至是對文革前的中國)來說,都是奇葩。
收獲大小的內容·品質因人而異。有人偏重於政治;有人偏重於經濟或家庭·環境·事業·情感·····,不可簡單劃歸為一。角度不同,結論自然就不同。
心態和感覺的不同,結論也會不同。很多技術或投資移民申請過程相對簡單,在原居住國生活條件也不錯,對移民後的認同度自然會比經過千辛萬苦·夢寐以求的獲得者低得多。就像結婚紙,來得容易去的也簡單。特別是在大陸時就作威作福·吆三喝四的,千萬別在這裏受罪,這裏是沒有機會的。
適應程度和速度也是造成分歧的原因。適應能力強·快,安頓下來就踏實得多。努力開創·改變自己的舒適生活環境,充分享受異地的優勢,結局區別會大不同。努力學外語·研究當地的法律·積極參加培訓·嚐試些烤肉咖啡壽司披紮蹋扣·學會自己做飯·擴大交際圈·接受不同的思維眼光態度·····。特別是老人,參加社區活動·種些花草·多與子女溝通·多看書報····,堅持學一些日常用語是關鍵的一步。
不同的目的,努力的方向不一樣,結局也會不同。有為了留學·投資·政治庇護或其它目的的,會被其左右·影響。
總之,當初選擇出國都是抱著追求更幸福夢想的。思想·體力·技能準備不足,就會打退堂鼓。困難的經曆每個人或大或小;或長或短都會有,堅持的毅力·吃苦的精神·豁達的胸懷·認真的態度·廣闊的思路是成功之門的鑰匙。就像河魚想去大海生活,鹹淡自有體會。有些年輕人還在“父母月”中,必須咬牙“斷奶”才能獨立。我奉勸那些還在搖擺不定者,努力的·踏下心來的生活5--6年後,再做認真比較結論才是更貼切的。在這裏失去的是親情·口味·習慣,得到的是自由·安定·健康。失去的經過努力和時間的推移可以有所改變,得到的是更難能可貴的。有人說在國外是“二等公民”,多黨製不如一黨製,國家有錢了·國力增強了就標明是社會進步。後兩條的爭論就像1加1得幾的簡單,非說煤球是白的別攔著,就讓他當元宵下鍋不必多說。“二等公民”的說法就是種族歧視的解釋,如果說“沒有”並不是事實。對其它的民族歧視其實也是存在的,被歧視的民族之間也同樣,同民族內部也有。新老移民·英法語之間·膚色不同·信仰各異,對主流社會來說可能都是理由。關鍵的是在法律上各種歧視並不合法,國家政策宗旨是自由平等,政府官員·執法人員不敢明目張膽的挑釁這個底線,也不敢因此使你在政治或經濟上破產。反之,新移民也要反思自己的行為舉止,縮小習慣理念的不同。持“二等公民”這種觀點的人在國內與家人·同事·朋友相處,感覺是親和·平等甚至可能高人一等,但當你看病·托人辦事·和有權有勢有錢的人對簿公堂時,感覺是不是“二等公民”?被搞的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冤案耳熟能詳。比真正的“一等公民”還高級的“頭等公民”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甘當“二等公民”,可見一斑了。在“特供”“特權”之外百姓的“平等”“平權”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裏的感覺而已,也已經熟視無睹了。有人問,兩地的區別何以見得呢?看看“二等公民”之下的“殘疾人”就知道了。大陸稱他們為“瘸子·瞎子·聾子·啞巴·傻子”而不被一視同仁,這裏是處處優先·仰頭挺胸·大模大樣的。所以,追求平等·解放思想·放下身段·去掉虛榮·實事求是自然就會得出適合自己的正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