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男兒

回首往事,與大家分享。
正文

前塵往事 - 務農憶趣 (14)

(2015-05-26 10:27:41) 下一個
帶什麽回崇明

過完年,又得回崇明了。帶些什麽回去呢?抄家之後,家徒四壁,環堵蕭然,已經沒有任何東西了。那年代,人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能活下去,也許還有希望。民以食為天,吃便成為第一要務。
祖父、外婆都還在世,母親要伺奉兩位老人,弟弟在街道生產組工作,
回家搭把手幫助家務,日子過得異常艱難。我每次回家,把崇明農場省下來的工資交給母親貼補家用,雖然微薄,也不無小補。所以回崇明,實際上是沒有什麽可以帶的。
母親疼
惜兒子務農不易,便去菜市場買回一些肥膘很厚的豬肉,有時運氣好,可以買到質量好一些的板油。 把肥膘或板油切成小丁,放在鍋子裏用小火慢慢熬。豬油漸漸熬出來了,剩下略顯焦黃的油渣。火熱的油渣盛在碗裏,放一點點鹽,那滋味之鮮美,至今記憶猶新!
熬出來的豬油倒進一個廣口玻璃瓶裏,等它冷卻下來,便是白花花的一瓶。我就帶這瓶豬油回崇明。
崇明出產稻米,其他沒有得吃,米飯的質量遠勝過城裏。那時候,偉大領袖為了忽悠老百姓,專門提醒大家“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因此便有了“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政策。“不稱霸”是他言不由衷,“深挖洞”和“廣積糧”卻苦了老百姓。所有的當年收獲的新米都上繳國庫,存起來準備打仗,國庫裏存了三五年的陳米拿出來給百姓吃。上海那些大城市的糧店,賣的都是陳米,顏色晦暗,口感陳腐,填飽肚子而已。這方麵我們鄉下就占了便宜,因為是產地,上繳公糧之後,允許保留一些當年的新米自己食用。
崇明種雙季稻,
前一季是糯稻,上海人稱作“大米”;後一季是秈稻,稱作“洋秈米”。我們自留食用的都是大米,因為口感好。
當年新米煮出來的飯,真的是白如凝脂,隱隱的有一層光澤。有了飯,卻沒有菜,這時候帶回崇明的那瓶豬油就發揮作用了。挖一勺豬油拌進飯裏,再灑一些鹽巴。豬油新米飯,
吃到口中,那個香,那個糯,那個鮮美,真正無以名狀!一碗飯刹那間風卷殘雲,不需要任何菜肴,也因為沒有菜肴。一個廣口瓶的豬油,你一勺,我一勺,沒有幾天便瓶底朝天。宿舍裏的朋友輪流回上海,每人回來都會帶一瓶豬油,大家分享。那時候,沒有膽固醇高這一說,大家連飯也吃不飽,想必膽固醇也不會高,所以大勺的吃豬油,一點事兒也沒有。
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回憶起豬油拌新米飯的美味,至今口舌生津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