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這樣,一會兒興這個,一會兒又興那樣。東周也是如此,一會兒興稱霸,一會兒興變法,一會兒興遊說,一會兒又興這君那君……
所謂霸主,就是單一一個國家容不下他了、要輸出革命、然後領導幾個小國跟著他轉、說打誰就打誰、說怎樣就怎樣,就像近代的八國聯軍受英國驅使、如今的聯合國軍受美國擺布那樣。
但鄭莊公考慮到他的鄭國國小兵弱,很難駕馭像齊、楚、秦、晉這樣的大國,便別出心裁地靠敢動宗主國周王朝來樹立威信,從而達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要知道,在當時他那樣做無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可他偏偏做了,而且不但令周室威風掃地,更令諸侯刮目相看。什麽原因?因為他是周平王的姨表兄弟,對周室知根知底。所以,當他做了別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時,不但未遭致諸侯非議,而且還讓那些蠢蠢欲動卻又不知底細的諸侯豔羨不已。
由於鄭莊公對母親心存芥蒂,所以對姥姥家的人就不那麽友善。當他聽說周平王因他久不在中央供職而打算撤銷他政治局常委職務時,他從小受母親冷落的怨憤油然而生,並自然而然地轉嫁到表兄周平王頭上。
鄭莊公於是立即提出辭職,經周平王再三挽留,他仍不依不饒,堅持請平王鍾意的虢公接替他的職務。
周平王怕一旦把他放出去後無拘無束、變成周室鄰舍殺人越貨的劫匪,便提出以王太子狐為人質,力請莊公留任。莊公到此也不好意思起來,便用自己的世子忽和平王交換太子狐互為人質,他這才勉強留京辦公。(聽起來雙方都像劫匪哈!)
周平王逝世後,太子狐可能在鄭國期間受了不少窩囊氣,剛返回周都就一命嗚呼了。苦大仇深的太孫林繼位後當上了周桓王,他一上台便立即免去了表叔爺鄭莊公的京職。
鄭莊公老羞成怒回到鄭國後,在一班唯恐天下不亂的鄭臣慫恿下,開始實施報複。
於是,鄭大夫祭足向中央借糧,在遭到拒絕後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將兩國交界處的二麥和早稻割盡,滿載而歸。
周桓王雖然心裏不高興,但畢竟身為王者,要顯出大人大量的樣子,因此他沒做任何表示。
鄭莊公卻做賊心虛,畢竟是第一次冒犯周室,總想找個機會上京裏探問一下消息。正當他和群臣商議此事時,鄰國的衛桓公被三弟州籲殺死了。
原來,衛國和鄭國情勢相仿,衛國的老國君衛莊公有三子,長子完,次子晉,幼子州籲,衛莊公偏愛州籲。因此,由雄性長者偏寵出來的兒子比由雌性長者溺愛出來的兒子不僅動手能力更強,而且敢想敢幹;而由雄性長者冷落出來的兒子就成了悲催的窩囊廢,雖然論資排輩當上了國君,卻是個優柔寡斷的主子。於是,衛桓公被州籲輕易做掉。
州籲繼位後,怕國人指斥他殺兄篡位,便急於轉移國人視線。
大凡不光彩上台的統治者,為轉移國人視線,最好的辦法就是挑起民族仇恨或是國家之間矛盾。
州籲於是對鄰邦鄭國用兵。他聯合蔡、陳、魯、宋四國,組成五國聯軍共同討伐鄭國,但打出的旗號卻令人啼笑皆非:討伐鄭伯殺弟囚母。(真是腦袋讓驢踢了,哪壺不開偏提哪壺!殺兄者倡議討伐殺弟者,能名正言順嘛?而且還能大言不慚? )
由於出師無名,更加上五國聯軍各懷心事,雖說聯合討伐,出戰時另四國卻隻壯聲勢而袖手旁觀,單單衛軍勉強上前挑戰。
鄭莊公早已窺破端倪,暗囑接仗的大將公子呂詐敗一陣,給五國聯軍一個台階下。
於是,轟轟烈烈而又勞民傷財的討伐鄭國聯合行動就此“大獲全勝” ,圓滿收場!(這軍國大事和兒戲差不多哈!)
由此倒能看出,那時的戰爭比較文明,不死纏爛打,見好就收。因此,那個時期叫春秋,意思是,讓人領略到春寒秋霜即可!否則不成了烈日炎炎或者冰天雪地了?
鄭莊公雖然給足五國聯軍麵子,但心裏不痛快,等聯軍散夥後,他便秋後算賬了。首先,他找最軟的柿子陳國捏;打服陳國後,見其它聯軍裝聾作啞毫無反應,便有些得寸進尺,準備伐宋。
但宋是大國,伐宋勝負難料,於是,足智多謀的祭足獻策說,先向周桓王申請一個出兵許可證,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號令天下諸侯一起伐宋了。
這主意正合了鄭莊公想試探周桓王的心思,於是他立刻動身前去朝見周王。
周桓王餘怒未消,對鄭莊公冷嘲熱諷說,怕老爺子再來搶糧,幹脆先送給他十車玉米,讓他災年充饑。(這君君臣臣都是小肚雞腸,難怪大周不周哈!)
鄭莊公碰了一鼻子灰,懊惱不已,也沒提申請許可證之事便負氣下殿離去。中央總理周公黑肩是個和事佬,忙自備兩車錦緞送給鄭莊公,並托鄭莊公照應周桓王的小兒子克。原來,周桓王也偏寵小兒子克,欲傳位給他,便令周公輔助。(這裏還貓著一位偏心眼父親!周室能不亂才怪!上行下效,天下能不亂嗎?)
祭足再次獻策說,用周公的兩車錦緞蓋住周王的十車玉米,再自購些刀槍弓箭作為裝飾,逢人愣說這是周桓王賞賜、讓鄭莊公代天征伐不臣諸侯。
於是,鄭莊公便像“黃泉會母” 那樣再次偷換概念,上演了一出“奉周天子旨意招列國諸侯共同討伐宋國” 的鬧劇。在回鄭國途中,一路高歌:誰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等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