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一夫

廢話俺就不說了,全在小說裏^_^
正文

長篇小說《大明燕王野史》三十四,善意的閉門羹

(2024-06-22 06:33:40) 下一個

朱允炆心中十分不忍。他在繼位成為明朝建文帝之後,立即下詔,明令各藩王不得來京祭奠大行皇帝,其用意就是讓燕王別來南京,這裏有埋伏。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的信使和燕王一行人卻彼此擦肩而過,走了兩條道路。

等燕王朱棣領著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星夜南下來到淮南時,兵部的諜報便已探知,將消息迅速呈送給兵部尚書齊泰,他立即興高采烈地向建文帝奏報。因為齊泰和另一個叫黃子澄的太常寺卿是朱元璋秘密抓捕行動的組織者。但令他倆匪夷所思的是,建文帝竟要遣使出阻,讓燕王打道回府而不是抓捕。他們竭力勸說建文帝拿下燕王,一了百了,可建文帝堅持己見。最後,在他倆的反複勸諫下,雙方終於達成妥協,即:讓燕王的三個兒子進京,必要時抓捕他們作為人質;責令燕王回返北平等待處置。

因為建文帝見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三位堂兄並沒有心理負擔,他就是不敢見朱棣這位叔叔。於是,他的第一次穩固皇權的機會就這麽讓他白白浪費掉了,朱元璋的處心積慮安排也付諸東流。不聽老人言,吃虧就在眼前啊!這就是朱棣所不知道的“天命所歸”。

朱棣也同樣吃了個暴虧。他被趕來傳旨的錦衣衛嗬斥下馬跪伏在道旁聽讀聖旨,然後,三個兒子就被綁架般簇擁著奔了南京方向,而他隻得怏怏回返北平。

途中,朱棣在南京安排的臥底送來情報說:目前南京城裏殺氣騰騰,恐對燕王不利。切莫來京!

朱棣像被冷水潑頭一般頓時清醒且打起了寒戰。這些天他為了見到父皇並繼承皇位幾近瘋魔,現在,幻想徹底破滅,他不禁為自己的冒失感到後怕。

後怕之後,他第一個便想到了道衍,因為他覺得道衍在護佑他而不是上天在保佑他,天,沒有給他任何啟示或警示,是道衍竭力阻止他這次南行。

“道衍是神,他神乎其神,他什麽都料到了,他什麽都知道!”這麽念叨著,他馬不停蹄。他決定,回北平後不回王府,先奔道衍的慶壽寺。

朱棣日思夜想的道衍,當他再次見到他時,卻像個爛茄子。

道衍臉上身上的淤青現在正發得山花爛漫,比他剛挨揍那會兒燦爛得多。由於道衍年過六旬,體質、氣血都已衰敗,所以,泛紫容易,消青則難。更要命的,是他的內心,已經無數次呼喚過心魔,可心魔就像死了一般,杳無音訊。朱棣對道衍敬若神明,而道衍卻視心魔為神,因此,後世遺留下“心神”之說,而不是心魔。

道衍端坐蒲團之上,像尊泥佛。他現在每天就是上蒲團下蒲團,一坐就是一天,幾乎不吃不喝不拉不撒。他兩眼低垂,似閉微睜,似醒非睡,目中無人,就連燕王駕到,他也毫無反應。

朱棣見了這等慘狀,心驚肉跳,他一連呼喚了十幾聲,道衍也沒搭理他。朱棣急了,回身大吼一聲:“爾等何人將大師弄成這樣?”

身後站著的衛士和小和尚都齊刷刷跪地叩頭不止,尤其是他的衛士們,一個個嚇得麵如土色,當今天他們跟隨燕王風塵仆仆回到北平後,一看燕王打馬揚鞭直奔慶壽寺而來,他們就預感到不妙,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參與了推搡和毆打道衍的行動。那時他們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地對他拳打腳踢,隻想著教訓一下這個平時被燕王尊為僧師的老和尚,根本沒有考慮到以後的後果。現在,後果來了。

燕王命令他們,凡參與者都自去一臂。他們呼嚎著乞求燕王饒恕,實際上是在乞求那位出家人大發善心替他們說句話。但道衍就是不說話,直到一個侍衛舉刀砍下自己的左臂,躺在血泊之中打滾時,道衍才突然瞪起三角眼高叫:“阿彌陀佛!這是怎麽啦?老僧才入定去西方佛界一遊就聞到一股血腥氣味,佛祖揮手將我趕了下來。你們快快住手!燕王殿下,快叫他們停手!善哉,善哉!”

朱棣大喜過望,說:“大師,您終於醒了!”

道衍瞪著雙眼、搖晃著爛頭說:“快叫他們出去!都出去!”

當最後隻剩下他們二人的時候,朱棣像個小徒兒般盤腿坐在老和尚身邊,乖乖等待訓斥。屋裏彌漫著血腥氣,地上的斷臂還在淌血。

道衍問:“你回來啦?有何結果?”

朱棣垂頭喪氣地搖搖頭。

“沒有任何結果?這絕對不可能啊!你暴露了你的狼子野心,不日就會有錦衣衛或者官兵包圍你的燕王府,把你和你的全家老少一並拿下,就地問斬。你看那是什麽,是血,是肉,是被刀割下來的血肉!”

朱棣突然“撲通”跪下,伏在道衍的雙膝前哀求道:“大師救我!大師救我全家!”

道衍此時,臉上的橫肉已經所剩無幾,隻有青紫的老皮哆嗦了一下,他望著燕王的舉動,獰笑著說:“不要指望別人,別人都靠不住,包括大行皇帝!隻能靠咱們自己,自救!”

他把“咱們”二字說得很重,這讓朱棣升起了一絲希望,更讓他充滿感激,因為,這表示兩個人是一體的,榮辱與共,休戚相關。

“大師,我的三個兒子都被扣留了。”

道衍歪頭想了一陣,說:“無妨。想當年,郭威全家被殺,仍能成為大周霸主;漢高祖劉邦,危急時刻將一雙兒女推下車去,丟卒保帥,且老父嬌妻被項羽所俘,竟能談笑風生;西伯侯姬昌,被困之時能不動聲色食其子之肉,終於成為開國文王。況你今日尚有雄兵燕地,何懼之有?”

“那就忍痛割愛,犧牲這三子性命?”

=========================

更多章節,請收聽喜馬拉雅的長篇小說《大明燕王野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