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126)
2023 (4)
當我們談論在美華人的歸屬感時,必須承認,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有主動奔赴理想的勇氣,也有生活所迫、不得不留下的無奈;有對新文化的深深熱愛,也有對故土的無限眷戀。每一個選擇“留下來”的理由,都複雜到難以用一言蔽之。
因此,這裏沒有必要深入探討誰對誰錯,隻需點到為止地看清一個核心差異:
我們的融入,與國內的地域融入是不同的。 外地人融入上海,挑戰是地域性的,努力學習語言和習俗,最終可以消除差異。但我們作為在美華人,即使英文流利,即使完成了法律上的“歸化”,那種身份的可見性依然存在。
“歸化”是手續的完成,而“歸屬”是情感的抵達。
這種差異,有時體現在最微小的符號中:我們的中文名字,我們的膚色,乃至口音的細微偏差,都可能在更高的職業或政治舞台上,成為一種無形的“繩索”或“拖累”。它不是一個關於能力的評判,而是關於身份符號的接納程度。
因此,我們的歸屬感,並不在於追求完全的同化,也不在於是否獲得了那張公民紙。它最終的形態,是“雙重身份的自在”——是既能坦然地保有自己的文化印記,又能在這個社會中被平等地賦予責任和權力。
當我們能夠接受這種複雜、流動、不完美的狀態,並將重心放在自我內心的安寧時,或許,關於“何處是家”的追問,才能真正找到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