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日記

在這裏分享一下我在美國的日常生活隨感及家庭見聞,此博客純屬個人愉樂。
個人資料
北美新疆妞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經曆的票證時代

(2025-10-23 18:00:12) 下一個

現今的生活,已然是物質的盛宴。隨便去哪個美國超市,亞洲超市逛逛,那個東西海去了。眼睛都看不過來。我工作的單位為員工提供早午餐。有時豐盛得讓人無須操心,餐盤裏總有食物剩下,有時甚至覺得,人過半百,胃口也變得小巧而精致,總想吃些自己心儀的清爽蔬菜、黑麵饅頭、雜糧米飯。雖然日子富足,但人總有新的煩惱,比如發現自己似乎又悄悄長了幾斤肉,於是便在家中鍛煉,追求那份健康的苗條與美麗。

我們這一代人,也常懷抱長遠的夢想與計劃:曾對先生說“等孩子們離家,我們就去怎樣怎樣。”也曾想“一旦怎麽..就怎麽..如做點自己想做的什麽的。” 人都渴望變化,渴望參與更多活動。我也不列外,我特別想讓生活節奏跳躍起來,但自己也明白,生活需要壓力,所以適宜的學會放鬆自己。在忙碌與自省的間隙,我常常自問:我現在做的這一切是為了什麽?自己幸福嗎?到底什麽是最重要的?

然而,每當與那些出生在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的老人們打交道,從他們身上聽聞一個個過往的故事,我總會意識到:比起他們生活在那個凡事憑票證、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我們真的是太幸福了。這種幸福感,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與反思,並將目光投向那個由布票、糧票、醬油票、肥皂票交織而成的刻骨的時代。

這些薄薄的紙片,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滲透到她/他們每一天柴米油鹽中的氣息,是那些年代所有人共同遵循的生活節奏。那時候,生活總是需要精打細算的智慧。可以想到在糧票的限定下,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個個都一定是能將粗糧細糧搭配得妥帖的巧手。而說到布票,那更是一種期盼。拿到它,媽媽們奶奶們姥姥們會細細地規劃,如何讓一尺布發揮出最大的價值。那些“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衣物,飽含著對物件的珍惜,更飽含著對家庭的溫情。聽幾位叔叔提到鄰裏間的互助,一張肥皂票的救急,一點醬油票的借還,這些票證中流轉的情義維係著那個大院、那個單位裏最淳樸的人情世故。

這份對物資的看重,深深刻在年長者的心裏。我清晰地記得,時至 1990 年,即將離家求學時,父母為我打理行囊時的那份慎重與愛意。他們千叮嚀萬囑咐,硬是給我塞進了 200 公斤的全國通用糧票,還有 60 米的布票。這份厚厚的行囊,凝聚著父母對遊子衣食無憂的全部掛念。可人算不如天算,時代的大潮,總是以一種猝不及防的速度向前奔湧。在那幾年大學時光裏,市場經濟的物資開始豐盈,我攜帶的票證,竟一張都沒有用上。等到後來整理時,它們已完成了曆史使命,成了一堆被時光淘汰的舊紙片。

時至今日,當看到同事那樣得意地提及他收藏的幾張珍貴“猴票”時,我隻能感慨一聲:那時真是眼光不夠,竟沒能留下一份對那個時代的珍藏。然而,轉念一想,那些被我們不經意間放走的票證,連同那些曾經的緊缺和努力,其實早已化作我們生命中最刻骨銘心、最難忘的時代印記。它教會我們的勤儉、智慧和愛,是比任何收藏品都更寶貴的財富,永不作廢。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