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日記

在這裏分享一下我在美國的日常生活隨感及家庭見聞,此博客純屬個人愉樂。
個人資料
北美新疆妞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那些關於“家”的複雜心事

(2025-10-26 05:51:18) 下一個

如果說前麵兩篇,我們談論了留在美國的代價和心理適應的時間軌跡,那麽到了這裏,我們必須觸及一個更深層的現實:歸屬感,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去”與“留”的選擇題。它更像是一件不斷被縫補、被疊加的複雜衣裳。

我常在想,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家”的定義早已超出了物理範疇。以前,“家”就是身之所處,但現在,我們很多人過著一種候鳥式的生活——流動性使得“家”不再是一個固定的坐標,而是一個移動的船隻的“情感錨點”。這使得我們的歸屬感是動態的、可切換的。

這種複雜性,首先體現在代溝上。我們第一代移民的“根”永遠係在故土的文化、語言和親情上,即使在這裏生活再久,也難以擺脫“異鄉人”的底色。這和外地人到上海的情況又有些不同。從另一方麵講,我們的孩子(ABC)的“根”卻天然又是美國文化。這種代際間的歸屬感差異,使得我們自身的歸屬感帶上了一層“為孩子”或者“為伴侶”或者“為他人的歸屬而調整”的複雜與奉獻的色彩。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為自由”。而且,除了經濟壓力,近年來美國社會政治上的撕裂、安全感的下降,也構成了一種無形的“精神成本”持續侵蝕著我們在異鄉的安全感。

然而,真正的“歸屬”不應止步於此。它不隻是在華人圈子裏安居樂業,不隻是做醫生、做律師獲得個人財富上的成功。它最深刻的體現,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走出舒適區,承擔起對這個國家的責任,參與到“塑造”這個家的過程中去。

這種終極的融合,體現在:當我們不再滿足於僅僅做一個旁觀者,而是選擇參政議政,去競選地方議員,在州府乃至國會發出屬於我們族裔的聲音,去影響稅收、教育、醫療等直接決定我們命運的政策時;或者,當我們或者我們的孩子選擇參軍報國,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保衛這個國家時,那份歸屬感才真正達到了頂點。

因為,當一個人願意用選票、用法律、甚至是用生命去捍衛一個地方時,這個地方就徹底成為了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不再是簡單的“生存”,而是“主人翁”姿態的展現,是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塑造”的轉變。

真正的歸屬,不是消除對故鄉的思念,而是學會帶著對故鄉的愛與理解,坦然、自信地生活在異鄉,並承擔起作為這個社會一員的責任與權利。隻有當我們最終能夠接納這種身份的複雜與流動,不再苛求一個單一的、絕對的“家”,而是將自己的命運與這片土地緊緊相連時,內心的安寧,也就水到渠成了。我個人認為,這或許是我們第一代移民關於“家”的終極心事。

 

(注釋:文中的“故鄉”也可以以“第一個家”為理解。)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