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之死》:由俄國舞蹈編導米哈伊.福金為安娜巴普洛夫量身創作:在寧靜皎潔的月色下,一隻白天鵝憂傷地抖動著翅膀,立起足尖緩緩移步出場,在湖麵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鬱的旋律。白天鵝身負重傷,將與世長辭,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飛向天際。她輕輕地抖動翅膀,艱難地立起足尖,一次有一次地嚐試著飛離湖麵。生命在呼喚著她奮力與死神拚搏,她終於奇跡般地展翅旋轉飛翔起來了,生命的光輝重新閃現。但由於精疲力竭,白天鵝緩緩屈身倒地,漸漸合上雙眼,一陣陣顫栗似閃電掃過她全身。最後,她在顫抖中竭盡全力抬起一隻翅膀,遙遙指向天際,表現出她對生的願望。隨後,慢慢地閉上雙眼默默死去....
“那幾乎是一個即興之作。先是我在前麵跳,她在後麵學,然後是她跳,我在旁邊擺弄她的手臂,糾正姿勢的每個細節。象這樣一個小品竟能風靡整個世界,可稱得上一次芭蕾‘革命’,它體現了舊舞向新舞的過渡,我運用了傳統的服裝和古典技巧,因為高難度技巧是必要的。但人終有一死,因而舞蹈的目的不僅僅在於表現技巧,而應創造出一種在生活中堅持不懈、奮力抗爭的形象。《天鵝之死》僅用四肢是無法表現其深刻做含意的,它需要整個身心,它不僅給人以視覺享受,而且能夠激勵情感和豐富想象。”
《天鵝之死》沒有什麽驚人的技巧,短短兩分鍾內,巴甫洛娃以其細膩的表演與超凡的舞蹈天才,淋漓盡致地刻畫出死中求生的天鵝形象,使《天鵝之死》成為芭蕾史上流傳最廣節目,而現代芭蕾明星莫不以出演《天鵝之死》為榮。
在十九世紀一位成功的芭蕾舞家通常是健壯型的,且對芭蕾正規技巧有紮實基礎。然而安娜.巴甫洛娃幾乎沒有這些特質,她身材苗條高挑,氣質有點纖弱,她的動作快速而溫和,就像可愛的天鵝。她的熱情和跳舞時難以捉摸的氣質吸引了許多卓越老師的注意,開始時安娜.巴甫洛娃刻苦練習,希望掌握傳統技巧和加強每一個動作,然而她的老師格爾德特指示:我請求你,不要再嚐試模仿身體比你強壯的舞蹈者,你必須明白,你的優雅和脆弱是你最大的資產,你應該在舞蹈時跳出你自己的稀有難得的特質。
在導師的指導下,她終於學會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並開始創造自己的芭蕾舞之路。巴甫洛娃確定了她擁有的特點,細膩、優雅、輕盈和少許藝術的感傷,她應用它們加強自己的風格.....一個新的浪漫芭蕾舞蹈開始蓬勃發展。借由情感的表達,安娜.巴甫洛娃展現給世界一個脆弱而優雅的芭蕾舞者形象。在四九年的采訪中,印度駐土耳其大使拉爾閣下曾這樣描述:觀賞巴甫洛娃表演的感受,他說:看她跳舞,對我這個印度教徒來說是宗教體驗,她的靈魂與表情伸展出來並感動了我,令我迷失,讓我提升,並讓我感動流淚。因為她的藝術是強烈的悲劇,是美麗的傷感,她的舞姿似乎為所有古典音樂和戲劇創造了一個形象:一個被肉體的監獄囚禁著,可憐無助的努力想衝出牢獄的人類靈魂。巴甫洛娃的舞姿沒有任何僵硬的頸部肌肉,倉促的動作和考慮動作時間,她用全部心靈在跳舞,這點讓我欣喜與陶醉。這很難形容,在西方世界的芭蕾舞中,我從未見過像她這樣的。
盡管她沒有天生的她所處時代流行的芭蕾舞蹈者身材,但她的細膩、豐富的感情和堅韌被國際公認為曆史上最優秀的芭蕾舞蹈者之一。為了追求更多自由和獨立,她很快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團——俄羅斯芭蕾舞團,她的一位英國學生兼舞團舞蹈者穆列爾曾說過:她教我們生活的哲學。她會在上午教課,結束後,她讓我們圍在她的椅子周圍,她會說:聽著,你們會坐巴士或火車回家,在巴士或火車上你們會看到許多人,你們要觀察周圍這些臉孔,他們中,有人悲傷,有人生氣,你必須透過你的眼睛和耳朵豐富自己。如果想成為藝術家,你們必須這麽做。這個練習與我早上教授的課同樣重要,你們必須試著了解人,你們必須了解他們為何有這樣的行為。有一天,你會在舞台上表演。如果你能讓觀眾裏一個傷心的人高興,即使是一會兒,那你已開始有一點藝術家的品質了。
巴甫洛娃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芭蕾藝術,最後因辛勞過度1931年在準備演出時溘然逝去。當時英國皇家芭蕾舞正在進行演出,得知這一不幸的消息後,樂隊指揮宣布由巴甫洛娃表演《天鵝之死》:帷幕徐徐拉開,樂隊起聖桑的樂曲,台上空無一人,隻有一束追光在緩緩移動。巴甫洛娃雖然去了,但她像一隻不朽的天鵝,永遠為人們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