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貓/瞎貓夫妻貓店

瞎貓愛思考喜讀書,野貓善行動尚自然。
個人資料
也貓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21年讀書總結

(2022-01-10 20:02:37) 下一個

很多年沒有花這麽長的時間讀中文書了,退休後有了大把的時間,肆無忌憚的讀閑書,讀自己喜歡的書。以往讀書很功利,應付考試、學英文、擴展知識麵、培養文學素養……等等,總之是有目的的讀書,為了用而讀書,讀閑書就是浪費時間,如今終於不必為讀閑書而內疚了。

讀過幾本比較長的書。

鹽野七生,日本女作家,哲學本科。她因對羅馬希臘先有興趣而後寫書,大概這是她寫的羅馬希臘故事書非常有趣的原因吧。我不知曆史學家如何評價她的書,但對普通民眾是一本好的曆史普及讀物,適合長途開車的路上聽。很多典故耳熟能詳,如“條條大路通羅馬”,知道它的寓意,可為什麽是通羅馬而不是雅典或斯巴達?想知道它的緣由?去讀這本書吧。

讀這本書的時候會有很多恍然大悟的感慨,原來羅馬時期就有了,比如遇到自然災害,會用公共資源救助災民,減免若幹年的稅收幫助災區重建;比如為窮人發糧不至路有餓死鬼;比如修建公共供水/下水道等公共設施……等等。羅馬是當時最強大的帝國,每征服一地,必修大道,除了保障戰時的糧草運輸,也為了和平時期的經濟交流和控製被征服地區的治安,所以才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羅馬典故不是編織的童話而是來自真實的曆史。

丘吉爾傳是我在這一年讀過的人物傳記裏最值得讀的一本書。奧巴馬,希拉裏克林頓,小羅斯福等等,都不如這本傳記寫的好。也許是我沒有找到好的版本,也許這些人沒有丘吉爾的人生那麽精彩。過去對丘吉爾的了解隻局限二戰時期的貢獻,他之所以能引領英國及世界戰勝德意日,源自他的人生曆練,曾參加過一戰,主動要求到前線做基層指揮官,當過戰俘,在任職海軍大臣時,做過多項改革。他的從政經曆磕磕絆絆,他的政治理想(野心)是當首相,可當他進入老年,這一目標仍未實現。非常可貴的是他沒有因為追求自己的目標而與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妥協,那時的他真是孤軍奮戰。他曾是堅定的反共人士,但他看到法西斯的崛起,立即意識到法西斯對民主對人類是更大的威脅,毅然和斯大林聯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雖然他反對婦女投票,反對印度獨立,脾氣暴躁,愛喝酒,家中財務一塌糊塗……,傳記留在我心中的丘吉爾:有個性、很可愛、精力無窮、天才、偉人。

王小鷹是我同時代的人,我讀大學時她已成名,所以早就讀過她的書。這本書寫的是我們父輩一代的故事,蘇南新四軍的曆史背景,直到文革,開放,寫到老幹部退休。熟悉的曆史、語言,讀起來很親切。

讀《美國人》是想學美國曆史。作為公民並不了解這個國家的曆史,起了這個念頭是受了一點刺激。一次和朋友的兒子聊天,他說父母這一代華人即不了解美國史也無興趣學習美國史,僅有的一點曆史知識來自微信、網絡、電視劇……,由此想讀些相關的書。其實我更喜歡的是一個非專業人士寫的《美國的故事》。

書的故事性非常強,我常納悶曆史教授寫的書為什麽那麽枯燥乏味,好像不枯燥就不夠專業,不是普通人群能夠讀的下去的,雖然書中所有的字都認得,可不懂說的啥。這本書寫的是美國早期移民故事,隻寫到第一屆總統,希望作者繼續寫。

兩本知識女性的傳記

左邊這位蓋爾霍恩,20世紀最富盛名的戰地記者,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也是唯一主動離開海明威的妻子。她拒絕做海明威的注腳,拒絕為海明威生兒育女,她可不肯屈就一個名人而犧牲自己的才華,相夫教子。可惜的是在男權社會,有才華的男人不能接受容忍同樣有才華的女人,從而失去一生的摯愛。

右邊這位不僅僅是薩特的女友、情人,伴侶、知音,更是哲學家,提倡女性解放的開山始祖。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女性主義的聖經《第二性》(The second sex),是她的代表作。

兩位女性都沒有被婚姻捆綁。當蓋爾霍恩不能擺脫婚姻的束縛她選擇離開。波伏娃更是驚世核俗選擇了開放性婚姻(open marriage)。她有自己的愛、自己的事業,她一生都沒有離開薩特,但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在結婚生子視為女性必然歸宿的時代,兩位獨立的女性沒有被婚姻捆綁,沒有被名人的陰影窒息,沒有兒女,但晚年並不淒涼。令我敬仰的女性。進入老年,開始讀老人主題的書。這是一本醫學人類學的一個實例,如何照料阿爾茨海默患者。看的令人心酸。隨著人類的長壽,如何照料麵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至親,不僅是道德倫理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說心裏話如果我活到那個份上,我不覺得有活下去的理由,可悲是是糊塗到那個時候已無能力做理性選擇。

迄今為止看過的最好的有關狼的故事,本書作者曾是律師,厭倦了自己從事的職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佩服作者不是等到退休後再去追求自己的夢想,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而是當她知道了自己的所愛立即付諸行動。作者有25年對狼群實地考察的經驗,曾在黃石國家公園做了10年的狼群觀察者兼導遊。從書中我了解了狼對改善黃石國家公園內生態平衡所起的作用。據作者介紹,動物社會和人類社會行為方式最相似的動物不是黑猩猩也不是猿或猴,而是狼群,例如狼群集體撫育幼崽、不拋棄體弱多病的老狼。這大大的超出我的認知,不知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是否認可這一觀點。

本年度讀的最後一本書,好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市場上的書太多無從選擇,常常是隨機挑一本,看兩頁就犯困從此不再光顧。日本一位作家指導讀者選書的辦法是從中間開始,如果能夠吸引你讀下去再從頭開始閱讀,也就是說好書有後勁。我不是從中間開始閱讀,但的確感覺書到最後才是高潮,隨著情節的展開愈來愈精彩,足見作者的功力。

書以家信的形式,講述了19歲少女薇薇安進入紐約直到80多歲的人生。展現的是紐約四十年代到60~70的美國,涉及娛樂圈、時尚、二戰、性解放、同性戀、單身母親……。紐約對一個小鎮女孩是希望之城,充滿了魅力,有無限的機遇讓人成功,紐約是魔鬼之城,充滿了誘惑,不經意間墮落。紐約一向引領新潮思想和生活方式。

書中的女演員艾德娜就是時尚教母,她對時尚的解讀至今不過時。

艾德娜有一位比自己年輕20+的小丈夫,那可是四十年代啊,時光流逝了80年依然是老夫少妻流行的社會,可以理解周邊的人為她捏吧汗,可她卻十分的淡定。

薇薇安從不掩飾她對性的熱愛,但對性有清醒的認識。

熱愛性卻對婚姻不感興趣

薇薇安終身未婚,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沒有家庭,她和無血緣關係的女友(不是同性戀)共同撫育了女友的私生子,組成了家庭。家庭結構不再是由血緣建構的唯一形式。

為什麽這些非同尋常的事情能夠發生,因為是在紐約,紐約人見多識廣,紐約城新舊傳統並存,各色人等共處,無法想象中西部的山野小鎮會有這樣的社會場景。

最觸動我的是薇薇安和二戰老兵的相識,老兵是個膽小之人,聽到槍聲就哆嗦,受到戰友的羞辱,更悲慘的是當他被日軍神風隊炸到海裏,被誣陷為棄艦逃跑。由此造成的身心創傷伴隨老兵一生。現如今對人對事隻有不同,沒有對錯、好壞、美醜之分的理論定能為老兵找到解脫的理由。但作者隻是描述被時代裹挾的小人物是多麽無奈,這麽不適合上戰場的人,當初參加海軍隻為了看看大海,長在紐約貧民窟的少年,那裏知道他隻需步行即可到達海邊。戰後歸來沒有榮譽隻有一身的傷痛,和無法與人訴說的孤寂。自怨自哀是沒有用的。

善解人意的薇薇安耐心傾聽老兵的傾訴,兩人多年的街頭散步閑聊撫慰了老兵的傷痛解開了他的心結。現代人過度依賴藥物,而很多人的病痛更需要的是親情、理解、是有人傾聽。多好的心理治療,同時也為我們栓釋了不同於夫妻、情人的男女之愛。

作者曾采訪過很多紐約客,所以盡管是文學作品,我卻感到很真實,不知紐約人有什麽讀後感。

能可著勁的讀中文書,實在是得益於《微信讀書》軟件。2019年微信上認識的朋友(一粒沙子)的朋友(閑人)介紹了這個軟件,並把我拉入她的讀書小分隊,三年來讀中文書的概括。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不過我的讀書時間排在讀書小分隊的中間,總算沒有拖大家的後腿,2022年要努力多讀書為小分隊做貢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