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貓瞎話-60年間我學到了什麽,還有哪些困惑
(2015-02-05 20:51:00)
下一個
先生眼有疾,自喻瞎貓。雖眼神不濟大腦卻異常的活躍,充滿了機智和哲理,常有思想的火花閃現。為了不埋沒這隻有趣的貓,我在本博客為他開辟了瞎貓專欄。
60 心得與困惑之一
社會主義(公共福利)要靠資本主義(剩餘價值)養活,或強迫勞動實現。
艱苦的勞動是一種有益乃至脫胎換骨的體驗,但經曆過,也未必會熱愛勞動。
別急著接受和認定新(特別是“科學”的)發現、觀點、解釋。
自己取得的成績中,不少是因為運氣;自己沒有達到的目標,則多是因為本身的缺陷。
如果醫生對你說,你的病是遺傳基因問題,那就是說,他還不知道病因究竟是什麽。
我們身邊無知的好心人比有意要害我們的多得多。
國家政策帶來的災難多是出於好心,伴之以無知和無能。
專製的錯誤使人憤怒;民主的錯誤讓你沒脾氣。
科學不是一些定律而是找到並驗證它們的方法(盡管科學方法並不能保證科學定律的發現。)
人生中的大多數選擇都是有得有失(trade off),所以後悔常常是不必的,或是自尋煩惱。
我讀過的書,其中內容也許有一半是(被證明或將被證明)錯的。之所以開卷有益是因為從錯誤當中學到的東西常常不比從正確的當中學到的少。
困惑:
什麽時候該聽科學家的,什麽時候該聽姥姥的(經驗、常識),什麽時候該相信自己(感受、直覺)
如果一個專製政府賞識我的才幹,重用提拔我,我是不是還會為百姓、為真理說話?
如果查出自己已是癌症晚期,會不會改信中醫?
有沒有“後科學”,即科學是否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終極(方式)? 道德的依據如果不是科學,那應該是什麽?
技術發明從來就不等待科學證明,中醫實踐是否可以類比?
累積效果是驚人的。但如何知道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不過是“愚公移山”?(且並未感動上帝)
60感想與困惑之二:
小時候看電影羨慕演員們大吃大喝;長大了看電影羨慕演員們和異性擁抱接吻。
小時候納悶為什麽好吃的都恰恰是有營養的;長大了焦慮為什麽可口的都是有毒的(toxic)。
自由意誌就是,你可以在兩個以上無法控製的事物、活動、情形等等當中做出選擇。
愛因斯坦說:進入老年,你就屬於年輕的了,跑得也快些。(我理解的相對論)
有哲人(比如維特根斯坦)說,數學是人類創造的。不以為然。哪些人創造的?那些沒有參與創造的為什麽會認同他人的創造?但凡人類創造物(如文化等)都有許多不同版本,而數學隻有一個。
經典基因學說正漸漸發展成epigenetics(表征遺傳學)。要義無非是,“性相近,習相遠”。有些時候,科學認識與感知認識的差別僅僅在於前者需要證明,後者不必。
我最喜歡拿別人開心,最不能忍受供人取樂。(當真如此)
我對異性的興趣遠比異性對我的興趣大得多。進入老年的好處之一是,此類極不對稱的糾結逐漸消散。
新近多位科學家推測說,遠古時代的人類生活方式遠比高度文明的現在要健康得多。那要看怎麽定義健康了。阿拉斯加一動物園的管理人員告訴我,園內動物比野外同類的平均壽命長一倍。
幸福是一種感覺,其有無和程度取決於對比,而非絕對值。
科學家與常人的區別之一是,他們更不願意,並有更多理由拒絕接受相反意見和證據。(故不少知名科學家把錯誤觀點帶進墳墓)
困惑:
既然人是社會動物,為什麽集體主義那麽難培養,個人主義那麽難抑製?
如果人類社會是進步的,為什麽幾乎每一代人都有今不如昔的感慨?(the good old days)以及人類將毀滅的擔憂?
"You are what you eat" --人如其食(當今說得最多,最令人費解、最難遵從的至理名言。)
60 心得與困惑之三
權威(特別是洋人)的奇異思想(fantastic ideas)容易被輕信、並給予 benefit of the doubt。
讀一本書,覺得作者很偉大;讀十本書,覺得不同觀點各有長短;讀一百本書,知道其中確有新知創見的不過一、二。
比民主更有生命力的是不拘一格(選才、議事)。
隻有當強製存在自由才有價值。
困惑:
從個人發展出發與從社會公益角度考慮是否可能製定出相同政策?
如果與孩子做朋友,誰當家長?
總苦悶無法改變任何人(特別是自家孩子)。但自己怎麽總會不知不覺地模仿別人,及至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