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西客的博文

給自己的思緒,留下一條細細的羊腸小道
正文

老爸和老爸家的故事(二)

(2014-12-27 07:46:27) 下一個

"棒打貝子府事件"之後協議的第二條是由貝子府出資為蒙民的子弟辦學,旗裏從那時起有了一個中心小學及兩三個低年級的教學點。中心小學校在位於近大泉村貝子府的旁邊,比鄰貝子府。學校在原來貝子府私塾的基礎上,又從張作霖辦的奉天師範學校請來了幾個畢業生一起任教,不但免費提供書本﹑校服,還對貧困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助學金。這個小學每年級一個班,有六個年級,一年級入學時每年有四十幾個人,但由於學校不但有私塾的遺風,還受軍國主義教育影響,對學生管理很嚴,動輒施行體罰,致使不少同學厭學回家,小學畢業時往往就隻能剩下一半。爸爸七歲時進入了這所小學,當時已叫大泉國民優等學校,他的班主任姓張,是一位奉天師範學校畢業的優秀教師小學的課程安排是日文、滿文、蒙文及算術。這裏所說的滿文其實就是漢文,因是偽滿州國,所以叫滿文。除蒙文之外,用漢語授課。也是除蒙文之外,其他三門是主科。每天八節課。
 
烏裕爾河的“
烏裕爾”本就是滿語“低窪之地”的意思。但大泉村和小泉村這邊的地勢較高,屬於上遊,因為她是一條內陸河,沒有出海口,天澇的時候水自然地排在草原的低處,到了下遊就是現在的紮龍自然保護區了。那一年那裏發洪水,我奶奶娘家所在的雅州那邊被淹了,全村遷到了地勢較高的小泉村這邊。這讓爸爸與他舅家的表哥有了共同成長的機會。他表哥大他幾歲,已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爸爸開始上一年級時就是每天天不亮跟著他這位表哥及表哥的幾個朋友們趕往學校去上學,幾個大孩子們走的快,他需要一路小跑才能跟得上他們的步伐。家距學校有兩公裏,無論刮風下雪﹑每天來回四趟﹑整個小學上下來他從未遲到過。

貝子府也是旗政府所在地,老爸出生的那一年也是“九一八”事變之年,之後這裏就成了偽滿州國。一九三二年偽滿決定廢除王公製度,實行蒙漢分治,成立了興安省,
一九三五年日本人將依克明安紮薩克衙門撤銷,成立了旗公署。他們還讓哈欽蘇榮貝子任旗長,付職是日本人,其實這時貝子爺成了個傀儡。貝子爺不甘心自家自乾隆二十二年以來對依克明安旗的世襲統治權被人剝奪,日本人“不合作”,最終被日本人從內蒙找了一個什麽貝子換下。哈貝子受了刺激,最終精神出了問題。爸爸每天去往貝子府附近上學,經常能見到已失了勢的哈貝子在外麵瘋瘋癲癲的跑來跑去。

依克明安人普遍信奉藏傳佛教,他們叫喇嘛教。清朝為了削弱蒙古鐵騎的戰鬥力也為了限製他們的人口發展,在族人遷徙這裏後撥銀兩建立了這裏大智寺及明安寺,並令蒙古人家裏如果多於兩個兒子,就要送到寺裏做喇嘛。後來因耕地的放墾,原烏裕爾河兩岸的牧民被擠到了河的北岸,南岸的明安寺不得不關閉,喇嘛們也都並入了河北岸的大智寺,所以這時的大智寺更是的香火繚繞。大智寺占地八百畝,東遷來時帶來的活佛已是第七世的轉世。爸爸每天讀書也要經過這裏,能聽到裏麵喇嘛傳出的陣陣念經聲。這裏佛教氛圍濃厚,百姓淳樸善良,虔誠向佛。爸爸的爺爺,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就是位常年手不離念珠,口不離行善的虔誠佛教徒。他每年會請大智寺的喇嘛來家念經,年輕時還曾駕著車與村裏的幾個人往返一個多月專程去五台山朝拜。

爸爸記憶裏家中經濟最好的時光是每年產下的糧食每天用馬車拉到鎮上去賣,十幾輛大車也要拉上一個多月。但自三七年盧溝橋事變之後,東北成了日本進一步擴張的物資基地。自那以後,產下的糧食必須按比例上交,就是所謂的“糧穀出荷”政策,而且每年上交的比例遞增,直到最後的中國人不許吃白麵的規定。這些政策造成了誰家的地越多﹑種的糧食越多﹑賠的就越多的窘境,蒙民的生活急轉直下


幾曾回首論壇所有跟貼:bbs.wenxuecity.com/gushi/656133.html#comme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