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說一男子瞧見媳婦每次切肉,都先切一小塊兒肉丁扔掉,不解,於是便問媳婦,為什麽?媳婦愣了一下,說我媽每次都這樣切的,又去問老嶽母,相同答複,誰知,一小塊肉丁竟成了不知所起的謎案了。
為啥說這故事呢?隻因前日,一時興起,發了篇做菜的博文,雕蟲小技,卻引起眾多關注,有人說,這菜也做過,隻是不放糖,也有人說,都是些鮮香材料,為啥還要放花椒、醬油?俺也像那媳婦一樣,愣住了,竟也想不起來為啥?要知道,文學城的私壇可是個大拿雲集的地兒,可不敢怠慢,尋蹤溯原,咱也找找原由。
若說是生在江浙,喜吃個糖,算是一條,可也在北京工作過,結結實實的住了一兩年,不加糖的菜,也是十分喜歡、習慣的,外加這些年到處流竄,早就應該是百家口味了,可為啥,那些個做菜的小習慣還像影子般存在呢,想了這兩日,究竟為啥?一時間,竟如同那塊兒小肉丁一樣找不出緣起何故來了。
俺做飯的這些伎倆,全部來自於俺娘的熏陶、教導。俺娘從來不用味精,,炒蔬菜的時候,也放一丁點兒糖,,新鮮大蒜頭買回來,總是剝好皮,放在冰箱裏,就如同這些年,俺在這裏的超市見到的那樣,一小盒兒,吃好久,,俺娘熬粥,也從不來用電飯煲,冷水下鍋的米,煮一開,悶著,擱著,就去忙些其他的,十幾二十分鍾回來,起火,再煮一開,小火,不蓋蓋兒,等小菜、早點,碗筷擺好桌子,這粥也就好了,清白透亮、軟糯新香,米粒兒還帶著丁點兒的米核,是俺小時候最愛的。而如今,俺娘的這些個習慣、方法,照這樣兒的,有些,甚至原封不動的都在俺這兒落了戶,安了家。
一家米水,養一家孩子;一家飯菜,暖一家的情長;一碟小菜,一篇閑文,竟讓我如此想念我遠方的老娘,,各位看官,咱也不在這兒嘮這個嗑兒,打個電話,找俺娘說話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