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老王子

歡迎喜歡文學,有寫作天賦的人一起來交流切磋
正文

坦然麵對生命的凋零

(2016-08-13 20:52:18) 下一個

來關注一下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上個月底,南加州一名41歲的女藝術家舉辦了一場奇特的家庭聚會,這位女藝術家的名字叫貝奇-戴維斯(Betsy Davis),3年前被診斷出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種病讓她漸漸失去了行動能力,最後隻能依靠輪椅代步。隨著病情惡化,她隻能躺在床上眼看著自己連抬起手臂的力氣都沒有了。貝奇不想再忍受生命一點點流逝卻不能做出任何改變的痛苦,於是決定進行安樂死。加州是在2015105日才頒布安樂死的法律的,這一天,加州州長傑瑞·布朗簽署一項法律,規定由兩名注冊醫生診斷生命不足6個月的末期病患,提出申請後可獲得醫生處方藥物選擇服藥死亡。201611日,這項法律生效。加州也因此成為繼俄勒岡、佛蒙特、華盛頓、蒙大拿等之後美國第五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地方,而貝奇是加州第一個實行安樂死的人。

   麵對死亡,貝奇沒有恐懼和絕望,她選擇了有尊嚴的赴死,於是就有了這場別開生麵的親友狂歡。為了這場聚會,貝奇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她向親戚和密友們群發了一封郵件,邀請他們參加一個為期兩天的周末聚會。她在郵件中寫道:“這個聚會不同於以往,參加者需要保持情緒穩定,心態開放,並且一定要以我為中心。最重要的原則是:任何人都不要在我麵前哭泣。”

   貝奇在聚會前製定了周密的計劃,精確到她計劃進行安樂死的時間,並且把這個計劃和所有前來參加聚會的人共享。表麵看起來,這個“死亡”聚會和其他普通聚會無異,大家盡情享用美食,飲酒狂歡,跳舞助興。每個人都不願意想到兩天聚會結束後,貝奇將永遠離開他們。

   貝奇不愧為藝術家,在選擇死亡的方式上都是那麽浪漫和具有藝術氣息,在此刻,死亡已經不是結束的同意語,如她自己所說,這場聚會不是結束,而是讓她迎來重生。

   長期以來,我們中國人忌諱談死,甚至談死色變,兩千多年前,孔聖人的學生季路向孔夫子請教關於鬼神及死亡方麵的問題,有一段對話很耐人尋味: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我的理解,孔子聽到他的學生問他鬼神和死亡的問題,孔子有點不高興:別扯那沒用的,人的事還沒整明白呢,生的事也沒整明白,去琢磨那鬼神和死亡的事,簡直就是浪費腦細胞。孔子這麽大一個聖人,在談到死時,都是那麽的諱莫如深,可見國人從古至今就沒有接受過關於死亡的正麵教育。人的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生和死,我們隻關注生,卻忌諱談死,我們隻知道活著快樂,卻不知道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歸宿,或者說不願意去麵對死亡,當死亡突然降臨,我們就會手足無措,心生絕望。所以,中國人對死亡的認識是缺失的,對死亡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這一點我就有切身體驗,上小學三年級時,一天在家閑著沒事,和姐姐們一起閑扯淡,扯著扯著就扯到了死,我們想象著如果人死了,不就永遠永遠永遠沒有任何知覺了,也永遠永遠永遠不知道這個世界以後發生的任何事情了,也就是說人死了以後,再也不存在了,徹底消失了。越想越可怕,越想越絕望,甚至以為自己真的死了,要狠狠咬一下自己的手指才能夠確認自己還活在這個世界。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過這種經曆,也許,在未成年之前,每個人都會由於無知,對死亡產生過恐懼。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如果我們看淡生死,看淡人生,就不至於那麽的懼怕死亡。尤其是一個人如果有宗教信仰,堅信人有來世,或者活著的時候多做好事,死後就可以上天堂。當然那些極端的宗教也不怕死,他們為了信仰甚至可以身上綁上炸藥與別人同歸於盡,不過這樣的死法也未免太過於血腥和慘不忍睹,抓著無辜的人陪葬更不厚道,而且死的也一點都沒有美感。貝奇就不一樣,她在生命即將凋零的時候,從容地召集來親朋好友,大家在一起像節日一樣的狂歡兩天,人們在一起愉快聊天、唱歌、跳舞、演奏樂器,享用雞尾酒和披薩。貝奇還為每一位客人選擇了合適的服裝走秀,並和她一起看了她最喜歡的電影《現實之舞》,人們一一與她吻別,並拍攝合影照片。傍晚645分,貝奇服下處方藥後,在家附近風景如畫的山邊最後一次欣賞日落,1小時後陷入昏迷,4小時後離開人世。她的妹妹、看護、醫生和按摩師陪伴她到最後時刻。出席者相約在貝奇明年6月的生日再次聚首,一同安放她的骨灰。貝奇的妹妹在為聖地亞哥當地媒體撰寫的文章中表示,盡管不舍姐姐離去,但親友都理解她過去3年承受的痛苦,尊重她做出的決定。

   我們捫心自問,如果你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能否像貝奇一樣,坦然麵對死亡,甚至開一個party,迎接自己生命的終點?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達觀的心胸和對生死深刻地感悟。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現在我的理解,重於泰山未必一定要向黃繼光堵搶眼,董存瑞炸碉堡,隻要你問心無愧的活過,精彩的在這個世界走上一遭,當你的生命即將結束時,你無怨無悔,坦然麵對,都是重於泰山,你的一生都是值得的。

   我們都要向貝奇學習,學習她坦然麵對死亡,學習她豁達的人生觀和留給這個世界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死亡儀式,她的精神是不死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打哪兒_指哪兒 回複 悄悄話 像阿Q一樣坦然沒什麽不好
美國的老王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fz9465' 的評論 : 是,至少坦然麵對。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美國的老王子 的評論 :
不客氣。
玄奘大師將人生說成“朝露”,每一秒都很珍貴。將死的過程演繹出生命的絢麗,這才是應該做的。 素之然於不為兮,著自在而如意;神氣平於不擬兮,隨流心而酣暢。朗朗落落,自由自然。
說實在,那個女孩還是很灑脫與勇敢的。雖然沒有選擇最好的途徑,但是還是值得大家敬佩。
美國的老王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誠信' 的評論 : 哈哈,反諷。
誠信 回複 悄悄話 “重於泰山未必一定要向黃繼光堵搶眼,董存瑞炸碉堡”, 毛主席的深深烙印。

老兄在美國生活了30年,現代文明的滋養依然無法撫平毛主席給中華民族留下的災難創傷。看看朝鮮人民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的饑餓,貧困和痛苦,看看1949-1979年中國大陸百姓的極度貧窮和極度恐怖的經曆,尤其看看曾燦爛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在中國大陸的消失,黃繼光和董存瑞以及他們代表的政權其實對中華民族罪孽深重,完全不是““重於泰山”。 個人感想,在此分享。
美國的老王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fz9465' 的評論 : 很有哲學思考,多謝指教,受益匪淺。
yfz9465 回複 悄悄話 說中國人怕死,而它國人不怕死,更像一種誤讀。任何民族都有自身的宗教,即對生命真諦的探索。但層次有不同。精神是對存在的通透,而不僅僅是信念。“來吧,請相信”的信仰,永遠沒有“來吧,請自己觀察”的實踐有意義。
對死亡的恐懼,僅存在於思想。活在“心”上,又何懼之有。更好的選擇,難道不是平靜地觀察痛苦以及死亡的奇妙嗎?如有機緣,也許能知道什麽死了。
胖子樂 回複 悄悄話 人生就像流水,不論是黃河還是長江,我們就是其中的一滴水而已,當水流向大海,或是蒸發在空氣中,精神在哪裏,在其他水滴中,還是在哪裏? 生死在不停輪回,當一個生物誕生時,他、她或是它並不知道前生是什麽。當一個生物誕生時,那就是第一天的開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