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從文學城上看了“解救吾先生”,有點兒感慨。這部片根據2004年演員吳若莆被綁架案改編,國內不久前熱映了一段時間。
影片有很多段落有點兒好萊塢警匪片的風格,僅僅是一點點兒而已。
從演員上來說,我覺著,這部片唯一的亮點就是扮演綁匪華子的王千源,其它人基本是陪襯。吳若莆本人在這部片裏扮演解救人質的警察,而被綁架的“吳若莆” 則有劉德華來出演。
吳若莆這些年鮮有好作品出來,(如果他有作品的話)。隨著新生代演員的出現,他基本是過氣了。讓這樣一個演技,形象和人氣都差強人意的演員去扮演警察,其實就是一個安慰,卻透出了小家子氣和報複心理。我個人認為,吳若莆是這部片最大的敗筆。看著他,分分鍾出戲。
王千源在”鋼的琴“裏已經非常出彩了,在”解救吾先生“裏,把一個綁匪的亡命心理,和心底對母親的孝意表現的很好,尤其最後那段和母親監獄訣別的戲,感覺在實際生活中,就該是這樣子的。
而其他人,很臉譜化。臉譜化到不真實,幾乎讓觀眾有了同情綁匪華子的心,畢竟,華子是有血有肉的人。這就是一個好演員的力量。
有時候,在國外生活久了,再看國產片,就會很明顯的看出國內特有的人文習慣和元素。因為國外的生活理念已經深深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我們都不覺著,然而,換個地方,就看出不同了。
吾先生被救出後,在警車裏呆若木雞,一言不發。然後吳若莆扮演的警察就問,大意是:“ 吾先生,您這半天都沒有說話,您不想說點兒什麽麽?” 我看到這裏覺著很震驚,被綁架者剛被救出,之前差點兒被撕票,驚魂未定,應該需要看心理醫生,這個時候,你讓人家說什麽?感謝黨,感謝人民警察?這裏就看出,國內警察缺乏對人的心理調整的足夠認識,甚至對人起碼的尊重。
這還沒完,接下來,更不像話了。看吾先生依然沉默,劉燁扮演的警察調侃說:“ 您不是在電影裏經常扮演警察麽?這樣的場麵也經曆不少吧?” 。這簡直是殘酷了。警察似乎在玩兒貓逗老鼠遊戲,同時救世主嘴臉顯露無疑,全然不顧被解救出來的人質的感受。吾先生到了這個時候,終於囁嚅著說話了:“ 電影裏那是假的,這個是真的”。這話經由劉德華含糊不清,語調滑稽的港式國語說出,更多了一番心酸。
看了這部片,倒是非常想吃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