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519672s=fwzxhfbt
94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變爆發。這是國恥日,每到這個時候,國人就會感到痛苦。也正因這段曆史的沉重,曆史研究者們常常圍繞兩個核心問題展開探討:在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事變中,作為當時全國最高統治者的蔣介石,與掌控東北軍政大權的張學良,究竟各自該承擔怎樣的責任?這個屈辱的曆史事件,給當下留下了哪些經驗教訓?
筆者認為,蔣介石和張學良都有責任,但蔣介石的責任更大一些。從《蔣介石日記》和一些材料上看,九一八事變前,老蔣作為當時的全國領袖,對日本的抵抗非常軟弱,他的工作重點是集中全力剿共。1931年6月6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書》,稱赤禍是中國的最大禍患。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表了《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電》,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他在電文中稱: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亦惟保全民族之元氣,而後方能禦侮;完成國家統一,而後乃能攘外。 故不先消滅共匪 則不能禦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則不能攘外。
說到底,這是由階級本性造成的。蔣介石代表資產階級,這個階級具有軟弱性,存在強烈的精英主義,與毛主席代表的無產階級有根本區別。蔣介石把抗戰當成中國少數精英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不相信人民的力量,不願意發動群眾,俯視人民,把人民當傻帽,當他剝削的耗材。
蔣介石的國際視野也很差,對日本和國際形勢的判斷一塌糊塗,對抗戰沒有信心。九一八事變前夕,沈陽形勢十分緊張時,蔣卻認為 不必驚慌,有九國公約及國聯,日本不能強占我領土。1931年9月22日,蔣介石在南京國民黨員大會上也講:據中正意見,此次日本暴行,可得下列兩點之試驗。國際間有無道德或公理,及世界各國有無製裁凶暴確保世界和平之決心餘敬告全國同胞,凡國際聯合會會員及非戰公約之簽字國,對於日本破壞公約之行為,必有適當之裁製。 東北地區局勢都火燒眉毛了,蔣介石還指望國聯主持公道,這是啥水平啊。
張學良對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加以貫徹執行,使東北軍大部分不戰而退,東北地區的國土很快淪陷,他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曆史責任。九一八事變前,日方統計總兵力為1.04萬人,中方估計在1.5萬人左右(把日本武裝警察計入);東北邊防軍計有步兵旅29個、騎兵旅8個、炮兵旅3個,加上獨立的空軍、海軍與屯墾軍,總共約26萬人。如果將各省非正規武裝(警察、公安等)18萬人左右計算在內,東北軍總數約為44萬人。值得一提的是,東北軍的空軍當時有將近300架飛機,包括從意、法、德、英、美等國購進的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教練機、民航機等,比蔣介石的國民中央政府還多。不誇張地說,張學良當時擁有中國最強大的工業和裝備最精良的地方武裝。從技術上講,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抗衡是有一定把握的。
為什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就輸了,輸得一敗塗地,致使東北國土淪喪?在筆者看來,主要輸在了政治決心。如果老蔣態度堅定,那麽張學良的立場也會跟著堅定,有可能阻擋住來犯的日本關東軍。如果蔣介石和張學良應對得當,集中精力對付日本,是有可能把中日衝突限製在邊境,避免東北淪陷的,後麵南京大屠殺這種悲劇也有可能避免。但老蔣和張學良主動放棄了東北,一放棄東北,日本國力大漲,野心也大漲,想要吞並整個中國。如果蔣介石能像毛主席那樣,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對國際形勢又有準確的判斷,那和日本軍國主義是可以一戰的。
如今94年過去,硝煙雖散,但九一八事變的警示從未過時。這個曆史事件警示我們,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絕不是空泛口號,而是從過往瘡疤中淬煉的智慧。當年蔣介石缺乏政治決心、無視人民力量、誤判國際形勢、輕視日本野心,寄望外部調停而放棄抵抗,最終讓東北軍錯失戰機,導致東北全境淪陷,也為南京大屠殺等後續慘劇埋下隱患。曆史從不給重來一次的機會,當年等狼來再備戰的追悔,換來的是數千萬同胞的鮮血與苦難,更印證了和平從不是憑空而來,國家安全絕不能寄托於他人公道,隻有自身強大、時刻警惕風險,才能守住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