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兩岸統一倒計時!高德地圖覆蓋台灣,賴清德謀“獨”再遭重擊

(2025-11-06 05:49:58) 下一個

https://www.163.com/dy/article/KDMETMAH05566ZGM.html

11月1日,台灣藝人黃安的一條社交動態引爆兩岸網絡。

他坐在台北街頭的車裏實時拍攝,手指點開高德地圖,屏幕上台北的街道細到巷弄都清晰可辨,車道級導航精準提示前方100米走左側車道,連紅綠燈倒計時都分秒不差。

黃安對著鏡頭難掩激動:以前用其他導航,重慶北路能念成眾慶北路,二段能說成二噸,現在終於不用在導航裏盲人摸象了!

這則看似普通的APP體驗分享,實則是兩岸數字生活加速融合的重要標誌。當高德地圖實現台灣全島覆蓋,那些跳動在屏幕上的路線,早已不隻是指路工具,更成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直觀見證。


長期以來,台灣地區的導航市場被穀歌地圖、蘋果地圖等境外軟件壟斷。


這些軟件雖能基本滿足定位需求,但在本地化適配和信息更新上存在諸多短板。

更讓人困擾的是信息更新滯後,新開的店鋪、修通的支路往往幾個月都無法在地圖上找到,甚至部分偏遠地區的鄉間小路根本沒有標注,導航到半路就成了無頭蒼蠅。

此外,台灣地區曾長期設置數字隔離牆,大陸的高德、騰訊等地圖軟件因政策限製無法正常落地,兩岸同胞往來時,不得不切換不同導航軟件,常常出現路線錯亂、定位偏差等問題,給出行帶來諸多不便。


如今,這一局麵徹底改變。

高德地圖已實現台灣全島無縫覆蓋,從台北101到台南百年小吃街,從高雄愛河到花蓮盤山公路,無論是城市主幹道、高速路網,還是巷弄裏的便利店、菜市場,都被精準標注。

更令人驚喜的是技術功能的全麵落地:2022年完成街道級標注,2024年實現3D實景渲染,2025年6月車道級導航正式上線,能精確到每條行車道的行駛指引和紅綠燈狀態。


繼高德之後,騰訊地圖也已啟動台灣本地化服務,目前核心城市的導航功能已基本完善,全島覆蓋指日可待。

數據顯示,短短幾個月內,已有超過300萬台灣用戶將手機導航換成了高德,其中不乏網約車司機、旅遊從業者等對導航精度要求極高的群體。

本地化適配的用心,讓台灣用戶倍感親切。研發團隊針對台灣地區的語言習慣,優化了語音播報係統,將生硬的方位詞替換為更貼近生活的表述,解決了境外導航雞同鴨講的尷尬。


同時,地圖還完整保留了台灣街道的文化印記,遼寧街杭州南路福州街等與大陸城市對應的路名清晰標注。

有時候搜上海街,地圖還會聯動顯示上海的同名街道街景,讓課本裏的大陸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高德地圖能在台灣實現厘米級精準導航,核心得益於兩大衛星係統的技術支撐。


作為定位的尺子,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早已實現全球組網,由48顆衛星組成的天網,能提供動態厘米級、靜態毫米級的定位精度。

即使在台北101這樣的高樓密集區,北鬥衛星發射的微波信號也能穿透建築遮擋,通過三顆以上衛星的信號交叉定位,將位置誤差控製在一米以內。

如今,高德地圖對北鬥定位服務的日均調用量高達6000億次,這是境外導航係統無法比擬的技術優勢。


如果說北鬥是定位利器,吉林一號遙感衛星就是繪圖畫筆。

這組被稱為太空千裏眼的衛星群,具備24小時全天候掃描能力,可見光分辨率達到0.7米級,連台北桃園機場的飛機起降、港口碼頭的人員活動都能清晰捕捉。


高德的台灣地圖底圖,正是基於這些遙感影像繪製而成:先通過衛星拍攝獲取全域地理數據,再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提取道路、建築、路標等元素,經過AI算法優化後,形成精確的數字地圖。

從街道輪廓到建築形態,從自然景觀到人文地標,每一個細節都源於真實的地理信息采集。

AI算法的賦能讓地圖活了起來。


高德搭建了眾包+智能的更新體係,一方麵收集台灣本地公開資料、貨運軌跡,另一方麵借助大陸外賣騎手等用戶群體的實時軌跡回傳,每天產生百萬級的數據樣本。

高德地圖能在台灣快速普及,本質上是市場需求推動的結果。台灣民眾對便捷導航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境外導航軟件的諸多短板,讓大家早已期待更貼合中文使用習慣、信息更精準的產品。

這種基於民生需求的市場選擇,比任何宣傳都更有說服力。


高德地圖在台灣的落地,離不開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大環境。近年來,大陸持續推進兩岸在民生領域的互聯互通,為各類便民服務的落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國台辦發言人在11月5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對美好、便捷生活的追求是兩岸同胞的權利。我們對此喜聞樂見,希望越來越多台灣同胞可以享受到大陸的好產品、好服務。


官方用喜聞樂見水到渠成這樣的表述,既肯定了這一現象的積極意義,也表明這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必然結果。

與此同時,一係列配套政策的出台,讓兩岸民眾的往來更加便捷。


11月,大陸移民管理局宣布新政:大陸居民赴台探親申請不再局限於戶籍地,全國任意縣級以上公安出入境機關都能辦理;台胞證簽發口岸的數量也從58個增加到100個,遍布全國各地。


這些政策與高德地圖的落地相互呼應,從出行導航到手續辦理,全方位打通兩岸民生交流的堵點,讓融合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同胞。


對台灣民眾而言,高德地圖的普及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網約車行業的效率提升尤為明顯。


據統計,台北地區使用高德導航的網約車,接單響應速度平均提升28%,繞路率下降35%,乘客投訴量減少近五成。

司機們普遍反映,實時路況更新、車道級指引、違章攝像頭提醒等功能,讓駕駛更安全、更高效。

地圖上的路名,藏著兩岸最深的文化聯結。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受命規劃台北街道,他將中國地圖鋪在台北街圖上,按上北下南的原則命名街道:

西北有寧夏路、甘肅路,東南有福州街、泉州街,東北片集中了東北地名,西南片對應大陸西南省份。


這些路名承載著曆史記憶,是兩岸同根同源的直接見證。

高德地圖完整保留了這些文化印記,當台灣用戶導航經過南京東路成都路廣州街時,無形中加深了對大陸城市的認知;而大陸用戶在地圖上看到這些熟悉的路名,也會感受到兩岸的親近感。


更讓人動容的是,有台灣家長用地圖給孩子講解路名的由來,告訴他們我們的根在大陸。

這種通過日常工具實現的文化傳遞,比生硬的宣講更有感染力,讓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目前,大陸端的準備工作已經穩步推進:平潭海峽公鐵大橋早已通車,這座離台灣最近的鐵路橋,建設時就預留了往新竹延伸的接口;溫福高鐵作為京台高鐵的關鍵一段,通車後溫州到福州僅需1小時,進一步打通了長三角到福建的通道。

除了交通,兩岸在更多民生領域的融合正在加速。隨著導航軟件的互通,支付、電商、社交媒體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也被提上日程。


有台灣網友期待:希望以後支付寶、微信支付也能在台灣全麵使用,像在大陸一樣實現一部手機走天下。

這種期待並非遙不可及,當技術打破壁壘、民心渴望融合,更多便民服務的互通隻是時間問題。

結語:

高德地圖在台灣落地後,兩岸網友紛紛留言點讚。


大陸網友則感慨萬千:地圖都通了,兩岸統一還會遠嗎?

不少兩岸家庭更是直呼太方便了。

台灣媒體對這一現象給予了高度關注,多家媒體發文稱,高德地圖在台灣的普及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兩岸融合的必然。


國台辦的表態傳遞出明確信號:兩岸融合發展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任何人為的阻礙都無法逆轉。

發言人強調,大陸始終致力於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讓兩岸同胞共享發展成果、共度美好生活。


大陸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更多便民措施的落地,從簡化赴台探親手續到增加台胞證簽發口岸,從擴大兩岸教育交流到深化經貿合作,一係列舉措都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兩岸同胞在融合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