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台獨先驅
鄭成功是明末清初的軍事政治人物,在中國的曆史教科書上把他描述為正麵人物因為他把荷蘭殖民者趕出了台灣。但是鄭成功還有另外的一個角色,那就是擁兵自重,軍事割據的軍閥,長期在大陸東南地區和清軍作戰,拒絕歸順我大清政府。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明朝末期海商兼海上走私集團的頭目,一生共有5位妻子,其中第二位妻子田川氏是日本人。當時日本當局很重視鄭芝龍,平戶藩主鬆浦也送宅邸給他居住。1623年(天啟三年),鄭芝龍到日本做貿易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為夫妻。1624年8月28日(天啟四年七月十五),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裏濱。 鄭成功是半個日本人。
鄭成功6歲時其父親把他接會福建泉州,1638年(崇禎十一年),鄭成功考中秀才 。後來鄭成功到南京求學,進入南京國子監深造。
1644年明朝滅亡後,中國各地反清複明的抗清活動蜂起。當時鄭芝龍手握重兵,成為抗清的主要軍事力量。
1645年(清順治二年 )鄭成功在其父親的引領下,顯示出軍事才能。1646年(清順治三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軍 。
1646年 鄭芝龍歸順清庭,盡管鄭成功極力反對。清朝對投降的鄭芝龍優待有加,鄭芝龍數次奉令命鄭成功歸順,鄭成功已在閩南奠定抗清戰鬥基礎。二月,清廷命鄭芝龍派其家人李德與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閩,招成功降,福建總督劉清泰並附書保其安全;且派遣其弟鄭世忠持鄭芝龍書勸之。鄭芝豹、鄭彩皆降,唯鄭成功均堅辭不受。
此後清廷多次派其父去說服鄭成功,鄭成功表示絕不歸順。(很像現在的台灣當局吧).
1650年鄭成功占領廈門和金門,在廈門地區大肆擴軍。
1653年(清順治十年)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並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多次拒絕政府的好意)
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鄭成功進攻並占領廣東,並設想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光複大明有望矣
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北伐,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城鎮無數並包圍南京,後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隻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後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受到致命挫折 。
北伐南京失敗後,鄭成功所部元氣大傷,並且麵臨軍糧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大軍的後勤給養問題,鄭成功決定聽從何斌之建議收複由荷蘭殖民主義者侵占的台灣島,在東南一島做長期與清廷對抗的準備(很像委員長吧)。 鄭成功收複台灣不是為了統一大業,他想趕走荷蘭殖民者是為了建立自己的小朝廷。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出發,經澎湖,橫渡台灣海峽,向台灣進軍 。1661年 十二月二十日 荷蘭殖民者退出台灣,鄭成功全麵接管台灣。
1661年11月24日 清廷遷怒其父,把芝龍書和親族殺了。
1662年6月23日 (清康熙元年)鄭成功因為父親被殺,加上在台將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急病而亡,年僅39歲。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自金門發動軍事政變,自稱延平王,打敗了控製台灣的鄭成功之弟鄭世襲,在台灣即位。改東都明京為東寧;他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製,仍奉已死的永曆帝正朔,成為了南明抗清的最後根據地。1680年(康熙十九年),鄭經及陳永華先後死去,權臣馮錫範擁鄭經幼子鄭克塽繼位;後施琅領清軍攻克澎湖,鄭克塽乃於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降清。總計鄭氏政權統治台灣隻有23年的時間而已;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大清帝國版圖,隸屬福建省,清政府設台灣府,轄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
把鄭成功標記為民族英雄是過獎了。 任何人都有寧做雞頭不做牛尾的想法。宇文化及說過一個名言: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 當省長比他當總統的地位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