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ontro due culture tra Cina e Italia
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我的咖啡情源
(2015-01-03 20:32:37)
下一個
一個時代總有一個屬於它的時代標誌,當我們慢慢步入不再那麽封閉的時代裏,我們會很
盲目地去享受和體會那些新的東西-----咖啡,外煙,三洋卡帶機,私人家庭舞會. 但這些太新鮮
和太敏感的東西也真是我們那個年代的人所渴望的,所以也是算頂著極大風險去享受那些新
的東西,現在我們回過頭去審視那些新鮮和敏感的東西,那都是人性的一種奔放和表達.
我對咖啡情懷可能時間要倒退到1979的夏天,那時我還在一所建築工程總公司的技工學校
就讀,拿著16元人民幣的工資但一個月實習下來盡可以拿到60元人民幣獎金.
當初的好奇和對喝咖啡的感覺,以至於每天下午二點左右我和同事一定會準時在“上咖”的二
樓報到.我同事還同時有一輛“幸福牌”125摩托車,加上我們建築行業的特點(早上班早下班),這
樣我們出入任何咖啡館都會有種很抖瑟的感覺.
對咖啡的喜好還得說說我二哥朋友,不知道什麽時候他從上海咖啡廠裏搞到咖啡粉,在我家裏
用一塊小紗布將包裹著,放在燒開水的水壺裏煮咖啡,這樣我們一起渡過一段喝咖啡的朋友之情.
“上咖”的客人那時基本上是固定幾個老麵孔,進入咖啡館首先是在樓下要買單,0.60毛人民幣
一杯咖啡,煮咖啡的方法也運用日本式,二個玻璃球來回運作,服務員會送到二樓客人麵前.大多
數客人喝著咖啡抽著“外煙”,這種心情也可能是從封閉的思想製度慢慢地走向人性自由的一種
小小的釋放吧.自從“四人幫”被幹掉之後,社會裏的空氣中慢慢進入了一些靡靡之音和懂得對咖
啡外煙的享受,人性總算可以放鬆一下,在二樓的“上咖”裏,我們所講的也是那些靡靡之音和用什麽
卡帶機播放之類的新現像,抽什麽牌子的外煙就要說起賣“外煙”的人,在我們圈裏都知道誰在賣,
外人不會知道,因為賣煙的人會把外煙放在台上一角,客人會把錢放在煙下麵,煙可以拿走.外煙
種類大致上有“登喜路”“良友”“健牌”“萬寶路”"六福門”等等,
說說咖啡也很奇特,一杯 0.60毛的咖啡,大多數客人可以從下午喝到咖啡館關門,原因是我們對
喝咖啡沒有正確的了解,在那時喝咖啡隻是一種社會所認為的比較時尚之舉.諾幹年後我在羅馬做
咖啡師時才真正明白喝咖啡是什麽,還有在“上咖”的二樓喝咖啡的好處,那就是可以了解和聽到很
多新鮮的事和社會上流行的東西.因為我們生活得太封閉和壓抑啦.
在“上咖”的正角對麵是“中蘇友好大廈”大門外的一個當時人們認為比較前衛的酒吧,那裏的常客
幾乎都是上海社會上有錢人的太太們光臨的,所以我們一般不會光臨那個酒吧. 對“上咖”的一種情懷
還真的說不清道不明,好像是因為“上咖”離開我家不遠,隻有20路電車二站路的時間,因我下班很早的
工作特性,故可以常來“上咖”坐坐.如今“上咖”已經不存在了,新一代的現象又將“上咖”取代了.但是“上
咖”的那個悠閑的地方依然留給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裏.
![](/upload/album/0b/12/8e/6908b5a3579744HPk2of.jpg)
位於銅仁路南京西路口的上海咖啡館二樓
![](/upload/album/0b/12/8e/6908b5a357080L2yV2ac.jpg)
7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於上海的咖啡----上海咖啡館內煮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