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隻知唐伯虎,不識王陽明

(2017-05-21 18:47:13) 下一個
 

桃花庵下唐伯虎,宋明心學王守仁。同為明代的才子奇人,卻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如果提到唐伯虎,你隻能想到“四大才子”“唐伯虎點秋香”的話;如果提到王陽明,你隻記得宋明心學概念話……那麽你就需要好好看看此文了,你會發現,曆史真相的背後,每個古人都有著不一樣的命運。

唐伯虎和王陽明同處一時代。從曆史地位上來說,如果說王陽明是隆隆劃過長夜的耀眼彗星,那麽,唐伯虎隻能算是流連於花花草草之間的一隻寒螢。但後人眉飛色舞談論更多的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卻不知道,天下還有一個王陽明。正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王陽明,生於1472年,比唐伯虎小兩歲,浙江餘姚人;唐伯虎是江蘇蘇州人。兩人皆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代就有才名,唐伯虎更被譽為“神童”。但兩位江南才子,卻走向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彼此沒有任何交叉。

在那個年代,人生都被設計好了:科舉,入仕。唐伯虎對自己是頗有信心的,他天資聰穎,16歲考中府試秀才第一名,轟動蘇州城;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再獲第一名,從此人稱“唐解元”。

1499年,27歲的王陽明在兩次科考失利之後,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發揮出色,榜上有名,賜二甲進士第七,從此走上仕途。但同年參加會試的唐伯虎,卻牽連進“泄題案”,身陷科場大獄。

考生進京趕考,通過各種關係結識主考官,是當年的潛規則,但唐伯虎和與他同行的徐經卻被舉報了。為什麽被舉報?此二人過於張揚,儼然擺出此次大考非我莫屬的派頭,有才華有名氣卻不懂低調,終被抓住把柄。

這正是唐伯虎此後鬱鬱不得誌的關鍵原因:交友不慎,為人輕狂。

當王陽明開始自己的官員生涯時,這場科場大案的處理結果也下來了:徐經、唐伯虎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

相比於唐伯虎,科場春風得意的王陽明,卻隨即遭遇了更可怕的挫折。當時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大臣,時任正六品的刑部主事王陽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釋放這些正直的官員。但這封舉報信落到被舉報者手上,劉瑾大怒,假傳聖旨,結果王陽明被責四十杖,貶謫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結局。王陽明拖著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身體,在前往貴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劉瑾派來的殺手。王陽明假裝跳水自盡,最終躲過一劫。

這一年,他34歲。

同樣遭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唐伯虎的表現,跟王陽明完全不一樣。

唐伯虎有一顆驕傲的心,他堅決不去浙江幹那個縣衙小吏。唐伯虎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從此開始玩世不恭、遊戲人生。

王陽明有一顆強勁的心,他一點都不驕傲,在晚年告誡門人說:“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既然被貶去貴州,那就去吧。他逃過刺客追殺,後來又在舟山遇到台風,差點命喪海上,但仍然去上任了。當時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閉塞落後。他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就這樣紮下根來。

讓後人感慨的是,王陽明性格的超級執著與他解決問題的超凡能力,那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他成為一代大儒之前,讀書人讀的是宋儒朱熹的著作,朱熹強調“格物致知”,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王陽明少年時,對此身體力行。有一次決定窮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麽都沒有發現,自己反倒大病一場。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身處窮鄉僻壤的日子裏,中國哲學史正在靜靜等待一個激動人心的“龍場悟道”。

同一時刻,在江南溫柔鄉裏,唐伯虎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酗酒、狎妓、賣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很形象地表明了他此時閑雲野鶴的心境。

王陽明在前往貴州的路上,也寫過一首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順境還是逆境,所有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雲一樣,風一來,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靜靜的大海上泛舟三萬裏,那種痛快的感覺和我駕著錫杖、乘著天風,從高山之巔疾馳而下的感覺一樣。

某一個晚上,在貴州龍場,習慣夜夜靜坐深思的王陽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睡著的仆人都驚醒了,史稱“龍場悟道”。

何必事事格物?不如關注內心。王陽明“心學”理論中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他曾對弟子說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強大的內心,能夠幫助一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成為聖賢。

在當時崇尚空談的團團迷霧之下,王陽明的學說,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燒的火炬,散發著穿透力極強的光芒,用明末黃宗羲的話來說:“震霆啟寐,烈耀破迷。”

人生之大磨難,別人強加的羞辱,卻完成了王陽明成為聖賢的最後一道淬火。

王陽明自小學習騎射,精通兵法。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文武兩方麵都臻於極致的首推王陽明。他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的“心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同樣主動作為,將學問在事業上充分表現出來。

王陽明在軍事上最令人稱頌的是,他用35天時間,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策劃了30年的叛亂。當時王陽明任南贛巡撫,寧王叛亂,聲勢驚人,呈席卷之勢。而王陽明手中無兵,卻臨危不亂,他一方麵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另一方麵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朱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他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發兵攻打南京,卻又故意泄露給寧王。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但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朱宸濠才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隨即攻打安慶受挫,此時王陽明大軍已集結完畢。朱宸濠精銳兵力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3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

這一役,足見王陽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沒。他帶兵打過很多仗,無一不取得輝煌戰績。曆史上評論: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當然,這源於他強大的自信心。

其實,此刻王陽明和唐伯虎的命運差一點就發生交織。寧王起事前,到處招募賢才,用重金將唐伯虎征聘過去。不過唐伯虎雖然縱情酒色,但還算一個聰明人,發覺寧王叛亂陰謀後,他佯裝瘋癲,而且裝得很像,甚至在街上裸奔。寧王一看,這人廢了,放掉算了,唐伯虎因此躲過王陽明的雷霆之擊,撿回一條命來。

這一年,唐伯虎45歲。他的心仍然很熱,放浪形骸不過是沒有尋到機會之前的表現。

唐伯虎的晚年窮困潦倒,53歲的他臨終時寫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6年後的1529年,王陽明病逝,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這就是不同的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