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氣幹燥,“多喝水”自然是養生口頭禪,其實在喝水這個小節上誤區多多,甚至一些疾病就是從錯誤的飲水小節上開始的……
誤區一:中醫治病養生,講究多喝水
“生病了就要多喝水”,這是眾所周知的民俗甚至是偏方,但這個辦法,並不是中醫提出的,古往今來的中醫典籍中,從沒有一個名醫,提倡多喝水來治病、養生。
多喝水的辦法其實起自西醫。比如感冒之後,西醫會囑咐你要多喝水,多休息,盡量靠身體自愈。多喝水除了可以增加代謝之外,還有一個局部作用:每次喝水都要經過咽喉,感冒時,咽喉是細菌病毒的“盤踞之地”,不斷的喝水就可以不斷地把病菌衝到胃中,由酸度超強的胃酸將其殺死,由此,逐漸有了每天要喝八杯水的定量概念,而這,其實違背了中醫之旨。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不能拘泥於形式教條,不能被事物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這個哲學含義同樣體現在中醫裏:中醫向來把病人當人,而不是當器,更不是當做裝水的容器,不分青紅皂白,每天刻板地灌進八杯水的辦法,自然違背中醫之意。
因為很多身體缺水的人,並不是因為沒喝夠八杯,而是他們連運用一杯水的能力都不具備,這樣的人如果多喝水,就會像《傷寒論》中說的:“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仍強與飲之,因其成禍”。這句話的確切意思是:如果這個人總是不能感到口渴,還要勉強飲水,病情會更加複雜,因為不知道口渴,而不是缺水,才是他們的問題所在,多喝水的治療對他們,至少是緣木求魚。
從中醫講,水屬陰,運化需要陽氣。如果一個人脾虛,陽氣不足,過多喝進去的水,不僅無法為身體所用,還會進一步損傷本身就薄弱的陽氣。對這種人,中醫首先忌諱“飲冷”,所謂“飲冷”就是喝溫度過低的水,其次,就要提高他們身體的用水能力,後者就要借助藥物或者食物,來健脾利水。
在中醫裏,“口不渴”是一種重要的疾病信號,因為隻要是正常代謝,即便你不出汗,身體也會通過皮膚進行“無感蒸發”,身體裏的水分會隨著你感覺不到的蒸發而減少,這個時候,人就會因為缺水本能的感到渴。之所以不渴,並不是口渴的感覺遲鈍,而是因為他們缺乏“無感蒸發”的能力,該代謝的水沒代謝出去。
畢竟在“無感蒸發”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所以,除了口不渴,這種人還會有不喜歡喝冷水,喝了就尿,特別是夜尿更多,稍微多喝點水,就覺得水汪在胃裏,甚至自己都能聽到振水聲,眼睛和麵容很容易胖腫等,這都是蒸發不足的結果。之所以蒸發不足,就是因為火力不旺,這就是中醫講的陽氣虛,而脾氣就是陽氣的一部分。
對這種人的治療,要以健脾為先導,比如“參苓白術丸”、“五苓散”都可以改變他們口不渴的問題,如果除了口不渴,夜尿嚴重,還可以加上“五子衍宗丸”,前兩者是健脾利水,“五子衍宗丸”是補腎利水,後者的陽虛層次更深一些,往往更多見於老年人或者是未老先衰者,但這三個藥都相對平和,可以細水長流的服用,改變陽氣虛的體質,從根本上提高身體的用水能力。
後者,更便於將健脾變成每天的生活習慣,比如清宮裏的“八珍糕”,就是用茯苓、薏米、芡實、山藥等一眾健脾利濕的藥材做食材,碾粉後蒸成糕,幫喜歡吃肉,容易傷脾的滿清皇族們,在日常中健脾。
誤區二:早上喝涼開水會傷陽氣
之前,有個中醫專家說,早上喝涼開水會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可以誘發多種疾病。這個觀點讓很多人害怕,因為他們一直是這麽做的!早上的一杯涼開水到底有多傷身?
的確,就如這位專家所言,清晨是人體陽氣初生之時,這也是很多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病等,高發之際,甚至是很多晨練的人,因為起床過早,在晨練中猝死的原因之一。
我們的身體有兩種神經,分別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它們協同控製著內髒和血管。交感神經興奮時,身體處於活躍狀態; 副交感神經興奮時,身體處於休息, 放鬆狀態。一般情況下,白天由交感神經支配, 夜晚則由副交感神經支配。
清晨是兩種神經“交接班”的時間,這個時候,身體的興奮性還沒有全麵調動起來,功能還相對低下,這個時候人的體溫也是最低的,中醫歸結為陽氣初生,因為是初生,所以虛弱,此時喝一杯冰水的話,對尚處於弱小的陽氣的確是打擊。
通俗一點講,活人與死人的區別,不是結構的區別,而是功能的有無,活人功能正常,可以產生能量,所以活人是熱的;死人功能消亡,不能產能,所以是涼的。人從生到死的過程,其實就是人體功能逐漸減退,陽氣逐漸虛弱的過程,所以中醫特別重視保護陽氣。
中醫說的“氣”,類似身體的功能,中醫說的“陽”,類似身體的能量,功能長期虛弱,必然導致能量產生不足,這個人就會從“氣虛”發展到“陽虛”,或者統稱為“陽氣虛”。體弱的人,老年人,一般都會手腳冰涼,特別怕冷,原因就在於此。
我們身體功能的發揮,必須有“生物酶”的參與,既然叫“生物酶”,就具備蛋白質的特性,必須在36攝氏度左右,相當於體溫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這也是為什麽,我們吃了生冷的食物不容易消化的原因,因為生冷使體溫或者胃內的溫度降低了,“生物酶”的活性降低,消化機能自然減弱。
一杯冰水下肚,身體為了維持體溫,保持生物酶的活性,就要“加班”產能,如果長期吃冰冷的食物或者冰水,功能的消耗就比不喝冰水的人要大,年輕時候可能不明顯,因為你的功能有代償能力,但隨著增齡,一旦失去代償,你的陽虛就會比其他人嚴重。
所以,非但清晨,任何時候,冰水都是中醫大忌,因為中醫是在中國人體質基礎上產生的醫學,更了解中國人的體質:我們不像吃肉的西方人那麽強壯,功能相對弱一點,產能相對少一點,為此,中醫才特別提出嗬護陽氣,不喝冰水不吃寒涼的食物,就是為了嗬護陽氣。
明代的中醫經典《景嶽全書》中曾寫道:“柳公度者,善於攝生。或問其致壽之術。則曰:我無他也,但不以氣海熟生物、暖冷物,此得善養脾胃之道,所以便能致壽。”柳公度是大書法家柳公權是堂兄弟,在那個平均壽命不過五十歲的年代,柳公度能活到八十歲,養生辦法隻有一條,就是保溫,不吃冰冷之物。
但是,如果涼開水是常溫的,問題就不大,特別是熱天,常溫的水也不會涼到哪裏去,不至於損傷陽氣,而且這個時候也需要降溫,因為體溫過高時,“生物酶”也是不會工作的,比如我們發燒超過38攝氏度的時候,“生物酶”就開始“怠工”了,所以發燒的時候我們總是沒胃口。
誤區三:總是口渴的糖尿病人,不能多喝水
糖尿病人的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體重減少,但很多人這個症狀不明顯,唯一有的可能就是容易口渴,想喝水,但他們擔心,既然口渴是糖尿病的症狀,如果多喝水,而不去消除這個症狀,難道不會加重糖尿病嗎?其實恰恰相反。
資料分析顯示,因限製飲水而誘發病情加重的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一至二成,事實上,糖尿病病人不但不能限製飲水,還應適當多飲水,除非這個病人有心衰的問題,為了減輕心髒負擔,嚴重心衰病人會被醫囑限製飲水。
糖尿病人之所以渴,是因為他們血糖過高,血比其他人的濃,用醫學術語就是血液的滲透壓高了,才使大腦出現了渴的反應,但過濃的血液對身體有巨大的傷害,而多飲水就是在稀釋血液,可以降低滲透壓,使血液變得不那麽濃了,也起到了降糖的作用,而且還有改善血液運行、促進循環、增加代謝及消除酮體等作用,因此,除了及時降糖之外,多喝水是糖尿病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相反,如果限製飲水,會導致血容量減少,進而升高血糖,還會加重高滲狀態,對病情非常不利。
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已經遲了,這時血糖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動。因為人體內缺水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後,才會有口渴的感覺,輕度的缺水並不一定引起明顯的口渴。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會有口渴這個症狀的,口渴嚴重與否也不能作為糖尿病嚴重與否的判斷指標,還是要測試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
口渴嚴重的糖尿病人,可以借助藥茶來補水,可以到藥店裏買10克麥冬,配3枚烏梅,用開水衝泡後飲用,因為麥冬是甘的,烏梅是酸的,中醫有“酸甘化陰”之說,就是甘味和酸味的東西放在一起,可以促進身體津液的生長,可以改善難耐的口渴,糾正糖尿病人的陰虛症狀。
誤區四:補陰就是多喝水
中醫看病分陰和陽,通俗講:“陰”是水,“陽”是火,所以,一說到陰虛,需要補陰,就想到是補水,要多喝水,其實,這種理解對了一部分。
補水確實是人體之必須,因為人體的70%是水,人體內所有細胞的活動,都必須在有水的條件下進行,隻要缺水,生命就要完結,所以,一個人可以幾天不吃飯也能將就著活著,一天不喝水就要出現健康問題,但是,補陰絕對不能等於補水。
陰虛的人,即便身體缺水,喝水之後也未必就能吸收,因為他們除了陰虛,還可能有氣虛的問題,就是在缺水的同時,還缺乏用水的能力,除此之外,如果他們喝的水太稀了,在體內是留不住的,如果用中醫“陰”的概念來衡量的話,太稀的水,是構不成“陰”的。如果用現代醫學來說的話,太稀的水,刺激了我們身體裏與利尿有關的激素的分泌,會增加尿量,還是留不住水。
人排尿,受一種激素的調節,這種激素叫“抗利尿激素”,一旦我們喝水少了,這種激素就開始分泌,以此抵抗住身體的利尿功能,使身體減少排尿來“節約用水”。反之,喝水多了,這種激素就減少分泌,利尿就增加,尿量也就多了。
但是,不光是我們喝進水的多少,決定了這種激素的分泌與否,水的質地、濃度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是白開水喝進去,血就變稀了,身體為了保持一定的血液濃度,就要通過減少這種激素分泌的辦法來利尿。
因此,喝了就尿的人,如果喝的還是白開水,那他一定會在喝進去半小時之後尿增多,如果這時正在旅途的車上,不方便的問題立刻就來了。但是,如果你喝的是淡鹽水,就不會出現這樣喝了就尿的問題,因為淡鹽水裏的鹽,可以保持血不至於被稀釋得太過,用醫學的話說,淡鹽水可以保持血液中“晶體滲透壓”的穩定,通俗講,血沒因為喝水太多而變得太稀,尿液就不會驟然增加。
如果你是喝了就尿的人,又不能在半小時之內找到廁所,那最好是喝生理鹽水,所謂生理鹽水,就是鹽水和人體細胞的滲透壓是相等的,它的濃度隻有0.9%。因為等滲,無論是注射還是口服,都不會使細胞脫水,也不會衝淡血液。
生理鹽水加上葡萄糖和其他一些電解質,就組成了“口服補液”,這是醫院裏常用的,在藥店裏也能買到。我們因為腹瀉、發燒等到醫院之後,醫生擔心脫水而輸的液體就是它,這個時候如果看中醫,一般都會被辨證為陰虛,熱病傷陰,需要補陰了。口服補液就是西醫的補陰,它還可以口服,直接買了這種“口服補液鹽”按比例衝成水後喝,效果和輸液不相上下。具體的辦法就是把0.9克的鹽,至少不超過1克的鹽,溶解在100毫升的白水裏,這個濃度就是合適的,因為不是靜脈注射,所以不必要用蒸餾水,用普通的白開水就可以了。
陰虛的人,很少是因為喝水少引起的,單純的喝水也不能補陰,那麽,中醫的“陰”和“水”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呢?簡單講,補陰可以增加身體留住水的能力,所以,補陰的藥物,很少是幹了的樹葉樹枝,多是相對肉質豐厚的根莖,比如麥冬、葛根、生地等,更重要的是,這些補陰藥,補的是人體的“物質基礎”,而”物質基礎”就是陽氣生發的基礎,陰補足了,陽氣也就可以充足了,人體的運用水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即便喝同樣的水,但水的利用度提高,身體不至於因為不會用水而缺水甚至陰虛了,這也就是補水不等於補陰,補陰的力量遠大於補水的原因。
誤區五:喝水多了會傷腎
喝水多就要排尿多,那樣的話,會不會傷腎?會不會中毒?醫學裏確實有“水中毒”這麽個概念,但是一般不會發生在正常人身上。因為腎髒是排出水分最主要的器官,它的排尿能力很強,即使腎的90%喪失功能,仍能正常發揮作用。唯一可能“中毒”的情況就是,在大量出汗之後馬上大量補充水分,但是補充的是淡水。
人在大量出汗後,會流失不少鹽分,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補充鹽分的話,血液中的鹽分就會減少,血液就變稀了,多出的水分就會因此很快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使細胞水腫,這就造成了“慢性水中毒”。這個時候,人就會有頭暈、口渴的現象,嚴重的還會突然昏倒,而在極端情況下,還有可能致死。
但這是極小概率的事件,多見的是玩得忘乎所以時,汗流浹背,體內鈉鹽等電解質流失,此時又大量飲用淡水,而未補足鹽分。所以,如果運動量大,特別是夏天,最好補充鹽水,或者運動飲料,烏梅水、茶水、綠豆湯也可以,後三種都是富含鉀的,但是,如果沒有出那麽多汗,運動飲料還是少喝為好,會加重體內糖和鹽的含量。
現在,更多人的問題不是飲水多了而是少了,離“水中毒”還差得很遠,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腎髒會隨著增齡而功能下降,中老年人喝進去的水,會更多地排泄出去,他們其實更應該多喝水。
判斷自己是不是缺水的最好辦法不是渴不渴,而是要看小便的顏色。小便顏色隻要發黃,就意味著缺水了。黃得越嚴重缺水越嚴重,飲水適中的小便顏色應該隻有淡淡的一點黃色。
■小貼士
什麽時候需要限製飲水
一、急性心衰
喝進去的水是要進入到血液循環的,血液循環的推動靠的就是心髒,如果心力衰竭了,心髒泵血能力下降,這個時候如果大量飲水,增加了血液循環的量,心髒就會更辛苦,所以,急性心衰或者心衰不能很好控製時,飲水是需要限製的。
二、突然血壓很高身邊又沒有降壓藥
血壓突然升高,會導致心腦血管病的急性發作,特別是因為各種原因高壓一下升高到180甚至更高的時候,如果此時不能馬上降壓,先要減少運動,最好平臥,同時暫時不要再喝水,因為喝水會增加血液循環的量,升高血壓,但不喝水隻是應急時的辦法之一,關鍵是迅速降壓,血壓恢複後,隻要沒有心髒問題,可以如常飲水。
三、服用了一些藥物之後
一些治療胃病的中藥,比如含有黃連的苦味藥,它們是通過苦味刺激舌部味覺,促進唾液和胃液分泌而增加食欲的,服用時不要馬上喝很多水。
治療胃病的硫糖鋁、氫氧化鋁混懸凝膠、鉍劑等,它們是胃黏膜保護劑,服藥後在胃中形成保護膜,最好空腹飯前1個小時服用,或睡前服用,隻需用水把藥片送服即可,服藥後1個小時內盡量不要喝水,避免保護層被水衝掉。
胃腸炎時服用的思密達,也是常用的消化道黏膜保護劑,具有較強的吸附力,藥物可均勻地覆蓋在整個腸腔表麵,以吸附致病微生物,一般每袋3克,隻需50毫升水衝服,不要過多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