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歪果仁學漢語的辛酸往事

(2017-03-23 18:21:22) 下一個

不要感到孤獨!中文難學這件事,被老外吐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

  在許多語言裏,要拒絕一個人,可以說“等你先學好中文再來見我吧”

  而聽不懂一個人所說的話,可以說“你在說什麽呢?聽著和中文似的”。

  以至於法語裏“c’est du chinois”(這是中文吧)已經成為了固定用語,爵士歌手賽日·甘斯布還有一首歌,歌名就叫“女人啊,你簡直就像中文一樣”。

  還有法國版“女人心,海底針”的連環畫:

  更有無數前赴後繼的中文學習者,溫順地排著隊倒在學中文的沙灘上——

  你覺得德語難學?中文說,“你真可愛。” (冷笑.jpg)

  蜂蜜和蜜蜂?他們兩個聽起來完全一樣,但是意思卻不同?

  所以中文到底為什麽這麽難學?壹讀君總結了以下原因:

  難寫的漢字

  漢字對於寫慣了字母和單詞的西方人來說,是首當其衝的令人頭疼。

  對於拉丁語係(英語德語法語……)的所有語言來說,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是字母。一個英國人,學會26個字母,以及標點符號、空格所有這些句子的組成部分,需要多久?大約一兩天。

  中文呢?

  中文裏,並沒有和拉丁語係的字母相對應的基本單位。非要說組成語言最基本的“字素”,隻好算偏旁部首。可是偏旁部首的數量可比拉丁字母的數量要多得多了,盡管各種字典的分法不一:《說文解字》分為 540部,《康熙字典》分為214部,《新華字典》分為189部,最新出版又變成了201部。

  不管是哪種算法,都比拉丁字母的數量多多了,可這還不是漢字最難的地方——

  因為即使記住了所有偏旁部首,如何將它們組合還是一個難題。英語的書寫是一維的,每個字母挨著從左向右寫下去。可漢字卻是一個個二維圖像:偏旁部首們可以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一內一外,還有三個、四個部分擰在一起變成一個字。更甚的是,在組成漢字的過程中,這些部首會被擠壓、被拉抻、被扭曲、被異化,最終才能全部被fit進一個方塊字中。

  所以對於母語是拉丁語係的西方人來說,學英語,隔層紗;學漢語,隔座山。

  寫了還是不會讀

  好不容易學會了寫字,學中文的人還會遇到第二個當頭一棒的難題:寫了還是不會讀。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語言,都是拚音文字,看著一個單詞的拚法,就能大致讀出它的讀音來。

  可中文不是因缺思廳,漢語言裏會意字的邏輯超乎想象地複雜——

  首先說,雖然多數中國人都稱漢語是象形文字,但按照語言學上的歸類,漢字其實並不是象形字,而是會意字。

  象形文字在古中國、古埃及這些文明裏都出現過,但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象形字在現代語言中已經幾乎絕種了。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不是有些和中國的還蠻像?

  現代漢語經過衍化,從象形漸漸發展成了會意字,從完全的圖畫轉變為方塊字,每個方塊字由一些“字素”組成。這些字素中,有的會意,有的象聲,還有的……不知道為什麽就是在那裏。

  漢字中,有一小部分可以從字形和偏旁部首裏大致猜到讀音,但是大部分不行。所以對於母語是拚音文字的人來說,學中文相當於學兩門語言——一門說的漢語,一門寫的漢語。即使會講流利中文的人,也可能一個字也不認識。(這也是在教育未普及化的中國,文盲率極高的原因。)

  語境,一切都是語境啊

  初學一門語言時,各位有沒有遇到這樣的狀況,一句話裏每個字都認得,連成句子卻不知所雲?

  學漢語的外國人一定遇到過。因為漢字比拉丁語係中的單詞語義要模糊許多,乃至於往往單看一個字,完全無法知道指的是什麽意思。

  往往越常用的字,可能的意思就越多,理解也就越依靠語境。譬如上一句裏的“就”字,單拿出來,誰知道在說什麽!

  更甚的是,看書本文字的難度還是其次。口語中,不僅每個字的意思眾多,每個讀音可能指代的字也動輒成十上百,譬如一個yuan的音,是公園、人緣、還是類人猿,不聯係上下文是猜不出來的。

  還有聲調?

  最令歪果人無法理解的,莫過於中文裏的四個聲調。同一發音,聲調不同還能表示不同意思?(我還沒開始說粵語裏有九個聲調呢……)

  目前世界上的所有主流語言中,中文是唯一一個用不同聲調表示不同意思的語言。

  對於歪果人來說,這必定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關於漢字四聲的麥當勞教學法

  神奇的語法

  每個人說起自己的母語,都會認為自己的母語沒有語法。中文有語法嗎?除了語言學專業的學生之外,大部分中國人都沒學過中文語法。中文似乎“天生”就是這麽講的,選詞造句的方式、句子的結構,似乎“天生”就是這麽自然。

  但是學中文的外國人會沉痛地告訴你:中文的語法難到讓人摸不著頭腦。

  確切地說,中文語法的難處不在於複雜,卻在於簡單:動詞不分人稱和時態、詞性轉換沒有變化,沒有不規則動詞,沒有動詞單複數之分,沒有陰性陽性,不用擔心主謂一致……

  “我吃”與“你吃”,“今天吃”與“昨天吃”,“我愛”與“我的愛”,沒有前綴後綴,一個字用遍各種場合詞性。

  沒有這些複雜的語法規則,中文豈不是變得很簡單?

  非也。

  因為原本可以從詞性變形和動詞規則裏體現的時態和語義,在中文裏隻能通過語境和少量語氣助詞來體現。請看以下對話——

  “你吃了嗎?”

  “我還沒吃。”

  “那你吃點吧。”

  “不,我吃不了。”

  第一句中的“了”表示完成時,第二句的“還”是副詞,表示到現在為止(“還沒”相當於not yet),第三句的“吧”表示祈使語氣,到了第四句同樣一個“了”字,表示可能。

  真應了老子的那句著名的開篇語:道可道,非常道。

  壹讀君解釋到這兒,已經有種吃不下飯的感覺,剩下的漢語語法,隻能請諸位自行體會了。

  不過!如果你也有外國友人,請讓我最後送出一句金玉良言,方能以不變應萬變,放之四海而皆準,一定要記好了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