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錄製的選手們
近年,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一眾電視節目,每每推出都會湧現出一大批擁躉者,並引發社會熱議。在工作節奏很快,人們高呼娛樂至上的當下,這一類並不娛樂的節目為何能夠逆勢而上?傳統文化節目熱播的背後,折射出怎樣的社會心理、教育問題和文化傳播趨勢?這個現象值得我們進一步沉澱思考。
——編者按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中國成語大會》,從《唐詩風雲會》到《最愛是中華》,近來,多檔主打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熱播,引發社會關注。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中國詩詞大會》,點燃了人們心中對傳統文化的向往之情,更讓輿論驚呼傳統文化正在勃興。
為什麽似乎在一夜之間,傳統文化節目就火起來了?其實,這些節目並不是最近開播的,不少都播出一些年頭了。傳統文化節目的產品供給,可以說一直都在持續。新的變化也有,就《是中國詩詞大會》上,出現了“滿足了對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的武亦姝,讓人眼前一亮。
不過,我相信,這種現象更多是文化需求長期被壓抑的一次強勢反彈,我更期待的是,這次需求反彈不要隻是一時的。
傳統文化需求被點燃
這些年,播放平台的一些文化內容輸出,極大拉低了社會需求的下線。電視劇裏,變著花樣殺掉成千上萬日本鬼子的抗戰雷劇,“瑪麗蘇”女主角與“霸道總裁”男主角談情說愛的戲碼,打打鬧鬧紛紛擾擾的婆媳育兒劇,打著魔幻主義旗號紮堆出現的古裝玄幻劇,已經開始讓大家厭倦了,大家希望看到有文化積累和沉澱的精品劇目。綜藝節目也如此,要麽音樂選秀紮堆,要麽明星真人秀紮堆,真正有文化內涵的節目也是少之又少。
被烏七八糟的事物包圍太久,觀眾勢必會自發地生出一種反動。套用文青的話就是,誰的內心沒有詩和遠方?這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成為一種強製儲蓄,一直在尋找突破口。
另外,更重要的是,這些年來,我國重視並大力推廣傳統文化的複興工作。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意見,宣布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全麵複興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於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幼課堂和教材更是其中重點。
從實踐上看,各地學校這些年也確實都在傳統文化教育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武亦姝的學校複旦附中,傳統文化教育已成風習。她隨口吟誦的《詩經·七月》,學校自編的《中華古詩文閱讀》第一冊翻開就是。我兒子才上一年級,每天晨讀都要誦讀古詩詞和《大學》《中庸》。
堆滿的幹柴隻要一點兒火星,就能燃燒起來。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再在這種被壓製的文化需求的推動下,傳統文化節目隻要有一點新動向,有一點新聞,就會成為社會熱點。
希望這股文化熱不是曇花一現
這時,武亦姝恰如其分地出現了。長發披垂,柳眉鳳目,身材頎長,將一身漢服穿得飄逸出挑,詩詞儲備豐富,寫得一手好字,這位16歲少女的從容淡定,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讀背景,堪稱“顏值與才華齊飛”。
在看慣了網紅臉、聽多了雞湯話的當下,突然出現這樣“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物,怎能不火?這符合新聞傳播的規律。與其讓播放平台被爛節目占據,不如用充滿詩香的節目占據。所以,我們感謝武亦姝,我們感謝這些傳統文化節目。他們的堅持,終於等來了社會需求的轉向,終於等來了更多人的關注。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有傳播基礎的部分,也就是說有可能廣為傳播的部分,莫過於古詩詞。其實,傳統文化的重鎮在子學,在經學,在小學,但是門檻太高。而唐詩宋詞,我們從小就背,接受麵廣。所以,傳統文化節目的落腳點幾乎無一不是如此,這也是從傳播規律出發考慮的。
這沒什麽不好的。學數學要從一加一開始學起,學英語要從ABC開始。古詩詞的鑒賞,有助於形成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在此基礎上,才有向深處探尋傳統文化的動力。
不過,我們不會忘記,幾年前,《百家講壇》因為於丹、易中天等人的講述,讓傳統文化紅火了一陣子,但接下來就恢複平寂了。實實在在的傳統文化知識,還是沒人看。這次古詩詞節目帶火的傳統文化熱潮,能否持續?能否帶動更多人去翻閱我們的文化經典?還是會成為新聞熱點事件一樣,沒兩天就被人們拋諸腦後?這是需要繼續觀察和討論的。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慕 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