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一直都是社會現實,顏值即正義始終是很多人的行為指導。肥胖原因有很多,有些人的肥胖甚至不可控。但沒人會否認,美麗,可能讓你活得更好。
肥胖是會傳染的。
耶魯大學社會學係的教授Christakis和好友Fowler通過對2200個美國居民的調查,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如果你的朋友患有肥胖症,你在同一時期,患肥胖症的可能性會增加57%。
其原因可能是當你的朋友開始增肥時,你對合理身形的概念也隨之改變,以胖為美;也可能是朋友說:“我們去吃炸雞啤酒吧”,而你對這個提議毫無抵抗力。
△
你們除了一起變老,還一起變胖。
隻因舍不得辜負美食,無奈隻得對不起身材。
對著那些少年感十足的男孩望洋興歎,對著自己的一身肥肉長籲短歎。
到處搜刮“哥本哈根減肥法”、“30天瘦身變女神”的教程,不是匆匆將之加入收藏夾後再也沒打開,就是成功瘦下幾斤後立馬反彈,大聲抱怨方法無用。
教程真的沒用嗎?
俄羅斯姑娘塔尼婭的故事證明,你缺少的不是減肥教程,而是自控力。
從普通女孩到擁有數十萬粉絲的女神,她化蛹成蝶,完美蛻變。
然而,你能想象她曾是個200多斤的胖子嗎?
小時候因為嘴饞,管不住自己,吃東西沒節製,她的體型變成了這樣:
體重猛增後的她,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沒人願意和她做朋友;參加舞會,沒人願意和她說話;甚至連拍照,都沒人願意和她坐在一起。
“超重讓我完全失去了自信。那時太糟糕了,我會一邊哭著一邊回家,再也不想回到學校去。”
在經曆了各種嘲笑和打擊後,塔尼婭下定決心減肥。
剛開始,塔尼婭也嚐試過一些流行但不健康的方法,因急於求成走過一段時間彎路。
後來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她才意識到“管住嘴,邁開腿”才是減肥根本,飲食要健康,鍛煉要加強。
減肥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長期堅持。
成功瘦身的塔尼婭,改變的不僅是身材,更是氣質。
“想要瘦下來,首先需要改變你的想法,減重也會讓你充滿自信。”
體重降到50公斤的她,人生就像開了掛。
“隻要你堅持,你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
可真正能堅持的人,又有多少?
有的姑娘,整天抱怨自己太胖,卻很少真的付出行動。
出門很少走路,零食照吃不誤。一覺能睡到大中午,一坐就是一下午。
一時熱情高漲買來的瑜伽墊,呼啦圈,拆完快遞盒就被堆在角落;找的健身視頻,隻是添加到收藏夾;早起跑步不過堅持了一天,順便打卡曬下朋友圈,此後就以肌肉酸痛暗示自己不再跑步。
減肥這個動詞,多少次充當了名詞。說的人好像她們已經瘦身了一樣,事實卻是從未成功甚至從未開始過。
△
演員為角色需要而快速瘦身並不罕見,安妮·海瑟薇更是為了拍戲,忽胖忽瘦。
2012年,為了飾演《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苗條性感的貓女,她進行了10個月的體重控製和形體訓練,每天靠蔬菜、水果和魚度日,自我吐槽“僅靠著甘藍和空氣生存,覺得和絕食沒什麽區別”。
同年,身材勻稱的她,要在《悲慘世界》中扮演一個因病去世的妓女芳汀,為此她陷入“減肥地獄”,三周之內減掉了14 斤。
為最快見效,她每天隻攝取500卡路裏的熱量,算起來每天不過吃兩個蘋果加一點蛋白質。
“別人總是說我肯定減不掉的。不,你其實可以減掉,隻要你真的想,你的身體能做任何事。”
安妮·海瑟薇憑貓女一角獲得了第15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動作電影女演員獎,芳汀這個角色為她拿下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等獎項的最佳女配角。
能控製自己身材的人,內心必定強大。
△
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的女主角漢娜,過度肥胖,其貌不揚。
即使歌聲動聽,也隻能躲在幕後替好看的女星亞美代唱。
漢娜這個胖子,本該“忠於職守”,一輩子躲在角落唱歌,認命當個影子歌手,卻被她暗戀的監製和幫其代唱的亞美逼到人生絕境。
於是她決定全身整容,並堅持減肥,這才真正開始了另一種人生。
我不是不自信
我不是沒天賦
我不是沒理想
我不是不上進
我不是不懂愛
隻是不再輕易認定“內在美是最重要的”這種話。
漢娜自己喜歡監製,就是因為他的帥氣和才華。又怎能要求周圍的人,透過她肥胖的外表看到內在?
肥胖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的肥胖甚至充滿了不可控的因素。但沒有人會否認,美麗,可能讓你活得更好。
以貌取人一直都是社會現實,顏值即正義始終是很多人的行為指導。
沒人會第一眼注意你的內心是否溫柔豐富。
想要遇到更滿意的人,就要先把自己變得更好。
而這,需要自控力來實現。
正如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所說:
“我對任何唾手而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物沒有信心。我相信緩慢,平和,細說長流的力量,踏實,冷靜。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和不自我建設,不努力,可以得到個人或集體的解放。”
外秀而內慧,有多少人能做到?
參考資料:
Christakis, Nicholas A.; Fowler, James H. (2007). "The Spread of Obesity in a Large Social Network over 32 Year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7: 37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