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洗10次有助預防流感
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周刊網站的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表明,每天洗手10次以上、戴口罩和手套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流感和其他呼吸係統疾病傳播。來自意大利羅馬的科克拉內急性呼吸係統感染研究小組的教授湯姆·傑斐遜和同事發現,每天至少洗手10次、穿手術服、戴口罩和手套均能有效防止流感等疾病傳播。如果同時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這些防護措施,收效會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手與各種物品接觸的機會最多,被視為病原微生物最直接的傳播媒介。人的一隻手上大約沾附有40多萬個細菌。如果這些細菌通過手接觸汙染食物,會把病原微生物帶入口腔,這些病原微生物會“定居”在呼吸道,待人體抵抗力下降時便會侵入機體,引發流感等呼吸係統疾病。所以注意手部衛生有利於預防流感。
能催生樂觀情緒
由德國科隆大學的凱·卡帕斯博士指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做事遭遇挫折之後洗手能夠表現出更加樂觀的態度。洗手的行為降低了人們在新的測試情境下付出努力證明自己能力的積極性,不過洗手看起來也能夠讓人可以更好地麵對失敗。這項研究將促使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人們的日常洗漱習慣。
使人更自信
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做出某些艱難的抉擇後,心頭仍有疑慮,不停地找理由說服自己抉擇無誤。這種“極其害怕自己做錯決策”的忐忑心理,心理學上被稱為“認知不協調”,實際就是“決策後不適症”。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者斯派克和諾伯特進行的洗手實驗發現,洗手有助消除遲疑,幫助人們接受並適應所做的抉擇。因為洗手後,人們不再覺得需要證明自己的決定正確,這能讓人對決定變得自信。所以,做完決定,最好先去洗洗手。
可大幅降低員工病假率
德國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德國研究人員發現,隻要工作人員勤洗手就能有效預防傳染性疾病的傳播,降低員工病假率。研究人員對129名需要經常與公眾打交道、觸碰文案的市政管理人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健康調查。這些人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在飯前、便後等情況下每天至少5次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而另外一組則遵循自己日常的衛生習慣。結果發現,勤洗手的一組因腹瀉請病假的情況銳減90%;帶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工作的情況也至少減少了50%。
有助測血糖更準確
美國糖尿病協會等組織表示,指尖采血之前,應該徹底清洗並擦幹雙手,然後紮指尖取第一滴血測血糖。美國《糖尿病護理》雜誌刊登荷蘭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沒有肥皂水或不方便洗手的話,那麽應該采集手指“第二滴血”測血糖。研究發現,與清潔雙手測血糖相比,在不洗手的情況下測血糖的患者中,有11%的人血糖測量結果誤差至少達到10%。而取第二滴血測量血糖的誤差僅為4%。
冷熱水交替洗有助血管保健
冷熱水交替洗手能夠起到調理、改善神經興奮性,推進新陳代謝,促進代謝物排出的作用。似乎是“血管也在做健身操”一樣。冷熱水交替洗手水溫要適合,可依據習慣和身體狀況而定。不可太熱或太涼。溫度最好堅持在40攝氏度左右,冷熱差別不要超越20攝氏度。
寶寶勤洗手遠離手足口
媽媽們必須經常幫寶寶清洗雙手以保持雙手清潔。而且要讓寶寶養成愛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這樣才能有效的預防手足口病。
讓寶寶愛上洗手,媽媽們要動腦筋,從小就要讓寶寶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多提醒,多監督。比如和寶寶一起玩洗手遊戲,讓寶寶抱著娃娃,然後你用水給娃娃洗手,告訴寶寶,洗完手之後,娃娃就會幹幹淨淨的,不會生病了。讓寶寶漸漸地喜歡上洗手。洗手時與孩子一起哼唱一定長度的歌曲,如唱一遍簡短的兒歌,大約10~15秒鍾,邊唱歌邊洗手,一舉兩得。
預防胃病傳染
人們通常以為胃病不像呼吸道感染那樣容易人傳人,其實,胃炎的致病菌——幽門螺旋杆菌,卻是一種有極強傳染性的細菌。因此,為預防胃病,慎防病從口入。預防幽門螺旋杆菌感染,要做到餐前仔細洗手,生吃瓜果時洗淨、去皮,這都是很好的衛生習慣,也是預防幽門螺旋杆菌被帶入體內的關鍵環節。
擦完鼻涕洗手防交叉感染
鼻炎人群擦完鼻涕要洗手,這個常識聽者多,但真正做到的人沒有幾個。大多數人都認為擦鼻涕用手紙,自然就不用再洗手了。事實上,鼻炎往往就是由於交叉傳染所容易引起其他疾病的出現。鼻炎的分泌物種隱藏了大量的細菌千萬不可小視,當鼻炎發病期時,擤鼻涕、打噴嚏、咳嗽之後都要仔細地洗手。
預防紅眼病
紅眼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播。比如紅眼病患者經常用手揉搓眼,然後又用手摸其他物體,正常人接觸被其感染的物體後又揉搓自己的眼部,於是被感染紅眼病。預防紅眼病的主要方法是勤洗手、公共用品勤消毒。如果家裏有人已感染紅眼病,一旦與其接觸,應立即洗手。日常生活中不要隨便揉眼睛,養成不用髒手揉搓眼睛、勤洗手等習慣是避免傳染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