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決五官科疾病,可用“護腎養生”法

(2016-10-07 20:24:24) 下一個

五官疾病與補腎治法

五官科疾病,勿忘護腎

五官科疾病,又稱竅病,也就是眼耳鼻口五官七竅的疾病,進一步細分又包括眼科、耳鼻喉與口腔科的疾病。基於中醫學整體觀念,五官七竅都有相應的絡屬的髒腑經絡,而五官七竅的疾病,常常是相應髒腑經絡有病的反映。所以,治療五官七竅的疾病,自然需要從調治髒腑經絡入手,其中就包括了“護腎”治法等。如眼病,常因肝腎虧虛,表現為視物模糊;如耳病,就經常由於腎虛,不能上榮耳竅,表現為耳鳴如常,聽力減退;如口腔潰瘍,常因為腎陰虛,心火上炎,可表現為口舌生瘡,反複出現;如牙科疾病,常因腎陰虛,胃火內鬱,而表現為牙齦紅腫,或牙齒鬆動等。我們若要解決這些五官科疾病,怎麽可能不治腎呢?

眼科疾病如何“護腎養生”?

《黃帝內經》曾經指出:“肝開竅於目”,“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五髒六腑之精氣,皆於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一方麵強調肝功能的盛衰直接可影響到眼睛,一方麵又認為眼睛能分辨五色,與五髒六腑精氣的盛衰都有著密切關係。其實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古人更提出了眼科“五輪學說”。五輪學說把眼比喻為輪,五輪即眼睛的不同部分,分別屬於五髒不同的髒。如風輪即黑睛部分(包括角膜和虹膜)屬於肝髒;血輪即兩眼的內外眥及其附近組織屬於心髒;肉輪即兩眼瞼屬於脾髒;氣輪即白睛部分(包括球結膜和鞏膜)屬於肺髒;水輪指瞳仁(包括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屬於腎髒。病理情況下,哪一髒有病,就會引起眼睛相應部分的疾病。如心火盛,就會表現為目內眥發紅,甚至胬肉攀睛;而腎虛,自然就容易引起瞳仁的疾病,所以想多眼底病治療,在強調調肝的同時,都要重視補腎。中成藥最有名的如杞菊地黃丸、明目地黃丸、石斛夜光丸、石斛明目丸等都是滋補肝腎明目的名方

滋補肝腎明目中成藥介紹:

杞菊地黃丸:

【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

【用法】每次1丸,每日2-3次。

【功效與適應症】滋腎養肝。適用於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等。

明目地黃丸(濃縮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製)、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煆)。輔料為:澱粉、糊精。

【用法】每次8-10粒,每日三次。

【功效與適應症】滋腎,養肝,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目澀畏光,視物模糊,迎風流淚。

石斛夜光丸:

【組成】石斛、人參、山藥、茯苓、甘草、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地黃、熟地黃、五味子、天冬、麥冬、苦杏仁、防風、川芎、枳殼(炒)、黃連、牛膝、菊花、蒺藜(鹽炒)、青箱子、決明子、水牛角濃縮粉、羚羊角。

【用法】大蜜丸每丸重9g,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功效與適應症】滋陰補腎,清肝明目。適用於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

專家感言: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於眼底病,屬於“水輪”的疾病,為腎所主。臨床表現為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滲出、纖維增殖、新生血管形成等,治療不及時,常可以導致失明。中醫學認為:該病發病機製,糖尿病患者,尤其性格抑鬱,或性格急躁的病人,久治不愈,內熱傷陰耗氣,或陰損及陽,久病入絡所致,所肝腎同病。觀察發現:糖尿病患者,所以會出現不同並發症,與病人體質類型有密切關係。所以治療重點應該調肝補腎,清肝火,滋腎陰,涼血活血。這位李大姐就是少陽鬱熱“林黛玉型”體質,鬱熱不解,肝腎陰虛,肝腎陰虛目竅失養,鬱熱上熏目絡,絡破血溢所致。所以,治療清解少陽鬱熱為主,滋補肝腎,兼以涼血活血,取得了良好療效。可見,治療眼底病,補腎治法確實很重要。

耳鳴、耳聾,補腎為先

中醫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黃帝內經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意思是說腎與耳關係密切,耳聽力的維持,有賴於腎氣的調和。如果腎虛,不能充養於耳,就會影響到聽力。有一種遺傳性腎炎,常伴有耳聾。即所謂遺傳性腎炎神經性耳聾綜合征。實際上就是一種以腎髒疾病和耳聾為特點的家族性遺傳疾病。西藥當中,有氨基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運用不當,可以傷腎,同時也常可以導致耳聾。也說明腎與耳關係確實很密切。清朝名醫河北玉田王清任《醫林改錯》指出:“兩耳通腦,所聽之身聲歸於腦”。在中醫看來,精生髓,髓聚於腦,形成髓海,主持精神、思維活動的功能。精髓充盛,則聽覺靈敏。若腎精不足髓海失養,則兩耳失聰,致聽力減退,或出現耳鳴、耳聾之病。所以老年人聽力減退也就是腎精不足了。而耳聾為病,尤其是久聾,最多腎見虛。更因肝主木,腎主水,肝腎同源。實際上,腎水不足,肝火上炎兼見者也不少。臨床上,我們習慣應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耳聾左慈丸或配合龍膽瀉肝丸、小柴胡顆粒、磁朱丸,常有卓效。藥用磁石、熟地、首烏、石菖蒲、鬱金等以補腎聰耳,有一定療效。

 

過敏性鼻炎,益肺健脾,清肝解鬱,勿忘“補腎”

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所以鼻病主要是肺氣虛或肺熱等。但中醫認為肺主金,腎主水,金能生水,肺腎不足、肺腎陰虛等臨床多見,有時也可表現為鼻塞、流涕等。如過敏性鼻炎,中醫稱為“鼻鼽”,典型表現為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部分患者可伴有嗅覺減退。患者常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觸過敏原後立刻發作。部分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癢、耳癢和咽癢等。其發病與體質因素以及外感風邪、藥毒所傷、花粉刺激等有關。從髒腑定位來分析,常為肺脾肝同病,既可存在肺脾氣虛,抵抗力差,存在肝氣鬱結,心情不舒暢,還常見腎虛,腰膝酸軟,咽幹鼻燥,或畏寒肢冷,應用玉屏風散、過敏煎、麥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加減,常有一定療效。咽癢幹咳,則可加用薄荷、鉤藤對藥,亦肝肺同治之意。曾治一小男孩,鄭某,7歲,住北京朝陽區亞運村。自幼患過敏性鼻炎,扁桃體炎,動不動就出自汗,特別容易感冒,咽幹,鼻塞,陣發鼻癢流涕,注意力不集中,指甲有白點,注意力不集中,舌尖紅,舌苔薄黃,脈細。中醫辨證為肺脾腎俱虛,肝肺鬱熱,所以治療一方麵清肝肺之熱,一方麵健脾益肺補腎,疏風散邪,方用玉屏風散、過敏煎加減,藥用生地、五味子、當歸、白芍、甘草、桔梗、茯苓、石菖蒲、製遠誌、生龍牡等,其中有補腎養肝、交通心腎的藥物,堅持治療兩個月,症狀基本消失,而且注意力也明顯改善,學習成績有提高。

口腔科疾病如何“護腎養生”?

口腔科疾病包括“蠶唇風”、“口瘡”、“牙癰”、“亞宣”等多種疾病。以“脾其華在唇”,所以口唇幹裂、灼痛,多脾胃積熱所致,治當清瀉脾胃伏火。而“舌為心之苗”,所以口舌生瘡多心火,或為心胃有火,或腎陰虛,心火自旺,所以在強調清心瀉火的同時,不能忘記滋陰補腎。

明代醫家薛己治療口舌生瘡的經驗——

明代名醫薛己《口齒類要》指出:“口瘡:……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水虧也,用加減八味丸。食少便滑,麵黃肢冷,火衰土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從腹起,陰虛也,用四物、參、術、五味、麥門。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複去,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門、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生氣,為害匪輕”。強調指出:口舌生瘡雖然多屬於火,但不能過用寒涼,如今天的牛黃解毒丸之類,以免損傷陽氣。實際上,更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分別腎陰虛、虛火上炎,還是陽虛,或見脾腎陽虛,或兼氣血虧虛,采用八味丸加減治療。臨床上,陰虛用知柏地黃丸,陽虛用金匱腎氣丸,兼氣血不足,配合十全大補湯,皆有療效。薛己更一外治妙招:要求取附子研極細麵,外敷湧泉穴。附子雖說是熱藥,外敷湧泉卻可以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適合於腎虛虛火上炎以及腎陽虛虛陽上越所致的口瘡潰瘍。

明代名醫薛己驗案舉例:

進士劉華甫,口舌生瘡,午前熱甚,脈數而有力,用清心蓮子飲稍愈。更以四五二連湯痊愈。曾治廷評曲汝為口內如無皮狀,或咽喉作痛,喜熱飲食,此中氣真寒,而外虛熱也。用加減八味丸而愈。曾治一男子口臭,牙齦赤爛,腿膝痿軟,或用黃柏等藥益甚,時或口鹹,此腎經虛熱,餘用六味丸悉瘥。可見,治療口舌生瘡尤其是頑固性口瘡,補腎是臨床有效的重要治法之一。

明代名醫傅仁宇名方分享——滋陰降火湯

《審視瑤函·運氣原證》指出:“兩目螢星亂散,六陽賊火上炎,要救神光不墜,清心滋腎當先。”“此症謂人自視目外有無數細細紅星,如螢火飛撩亂也,甚則如燈光掃星矣。其人必耽酒嗜燥,勞心竭腎,痰火上升,目絡澀滯,精汁為六賊之邪火熏蒸所損,故陽光散亂而飛伏。乃水不勝火之患。此病之最重者,久而不治,內障成矣。宜服: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火動。”“當歸(一錢),川芎(五分),生地黃(薑汁炒),熟地黃,黃柏(蜜水炒),知母(同上),麥冬肉(各八分),白芍藥(薄荷汁炒),黃芩、柴胡(各七分),甘草梢(四分)。上銼劑。白水二鍾,煎至八分。”“按:此劑乃滋腎益陰,升水降火之聖藥。並治咳嗽,加阿膠、杏仁各七分,五味子三分咯唾衄血,加牡丹皮八分,藕節取自然汁三匙,犀角末五分。若加玄明粉、秋石,皆降火甚速,宜頻用之,童便亦好”。

明代名醫傅仁宇,長於治療眼科疾病,著有《審視瑤函》一書,又名《眼科大全》。書中不僅收載眼科名醫醫案、五輪八廓以及金針撥內障等眼科外治法,還收載了滋陰降火湯一方。原治素嗜酒漿、勞心過度所致的腎水不足、心火上炎所致的內障眼病自覺眼前有無數紅星亂飛者。今人常用治視盤血管炎、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慢性葡萄膜炎等病,屬陰虛火旺者;並用治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視神經炎等病屬陰虛火旺者。屢有佳效。我們臨床常借用本方治療頑固性口腔潰瘍,也常有佳效。

牙齒疾病“護腎”更重要

 

為什麽牙齒疾病應該重視“護腎”?那是因為“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更有“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的說法,那就是說牙齒鬆動、牙齒脫落等,多是因為腎虛,牙齦紅腫多是因為有胃火。胃火為什麽會存在?實際上,也經常是因為存在腎陰虛,水不製火,才導致胃火上炎。薛己《口齒類要》指出:“大腸熱而齦腫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則調胃丸清之;……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主之”。 曾治宗伯毛三江,胃經虛熱,齒牙作痛,用補中益氣加熟地、丹皮、茯苓、芍藥尋愈。 廷尉張中梁尉齒動,或用清胃散,肢體倦怠,飲食少思,牙齒作痛。餘曰∶此脾腎虧損,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兼服。……王侍禦齒搖齦露,喜冷凍飲料食,此胃經濕熱。先用承氣湯以退火,又用清胃散以調理而齒固。繼而用六味丸以補腎水,羌活散以祛外邪,而尋愈。 一男子晡熱內熱,牙痛齦潰,常取小蟲,此足三陰虛火,足陽明經濕熱。先用桃仁承氣湯二劑,又用六味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患齒痛,飲食難化,大便不實。此脾腎不足。用還少丹而愈。 一男子每足發熱,牙即浮腫。此足三陰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而不複作。薛氏治療牙科疾病,非常重視補腎,很喜歡應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

名方玉女煎介紹:

名方玉女煎,出自明代張景嶽《景嶽全書》。原治胃熱陰虛證,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幹渴,頭痛牙疼,失血,現用治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經痛等屬陰虛胃熱者,也有佳效。藥用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熱為君藥;熟地甘而微溫,以滋腎水為臣藥。知母苦寒質潤、滋陰清熱,麥門冬微苦甘寒,潤燥除煩,共為佐藥。牛膝導熱引血下行,為佐使藥。共成清胃熱、滋腎陰之功,臨床上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齒衄以及消渴病等均可加減應用。臨床以牙痛齒鬆,煩熱幹渴,舌紅苔黃而幹,脈沉取無力為用方要點。一般說,若大便溏泄者忌用。

至於此方何以以玉女為名?曆來說法不一。有人說:石膏色白無瑕,性涼屬陰,如玉女;另有傳說:觀音菩薩左有善才(金童),手執淨瓶;右有龍女(玉女),手拿柳枝。玉女煎滋陰降火,正如玉女水灑天下,也如甘露,可使大地一派清爽。還有一說:古代煉丹術,以以腎為“玉女”,脾為“黃婆”,此方滋腎水,降胃火,故有“玉女”之名。總是在告訴我們,治療牙痛、齒鬆等玉女煎,有滋腎清胃兩顧之方。牙科疾病,當然應該“護腎”。

小兒出牙晚,也需要補腎

兒科更有所謂“五遲”、“五軟”,“五遲”是指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是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均屬於小兒生長發育障礙病證。其中齒遲,就是出牙晚,就是腎虛所導致的。現代醫學的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腦性癱瘓,佝僂病等,即可見到五遲、五軟證候多數患兒由先天稟賦不足所致,證情較重,預後不良;少數由後天因素引起者,若症狀較輕,治療及時,也可康複。宋代名醫錢乙《小兒藥證直訣•雜病證》指出:“長大不行,行則腳細;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記載了五遲的某些典型症狀。明代名醫張璐《張氏醫通•嬰兒門》指出其病因是“皆胎弱也,良由父母精血不足,腎氣虛弱,不能榮養而然”。清代太醫院史薛良武《保嬰撮要•五軟》指出:“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皆因稟五髒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可見,曆代醫家都非常重視牙齒遲出與腎虛的關係。所以,補腎,強筋壯骨,有利於牙齒發育。

六味地黃丸的故事:

六味地黃丸,一般人都知道是治療腎虛的名方,很多人認為此方是男性腎虛專用藥。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六味地黃丸實際源於宋代兒科專家錢乙所著《小兒藥證直訣》,又名地黃丸,本是為小兒生長遲緩、發育不良所設。按照錢乙的初衷,不過是用於治療小兒的“五遲”之症,但是他遠遠沒有想到,六味地黃丸會有今天的輝煌,逐漸被人們作為補腎養生的名方,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相傳,錢乙本是一位“土郎中”之子,因為治好了當朝太子的病,四十幾歲,成為太醫。不免讓許多人嫉妒。某一天,錢乙和弟子正在為患者治病,有位太醫帶著一個錢乙開的兒科方子來“討教”,言語間有嘲諷之意。“錢太醫,按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記載,八味丸,應該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肉桂八味藥組成。你這方子僅六味,是不是忘了兩味?”錢乙笑著回到:“張仲景八味丸最適宜於治療老人腎陽虛者,小孩子陽氣足,所以減去肉桂、附子這兩味溫藥,製成六味地黃丸,目的是為了防止孩子服藥後上火流鼻血。”一席話,說得這位太醫心生慚愧,連聲說:“錢太醫用藥靈活,讓人佩服!”臨床選方用藥,豈能不分陰虛、陽虛,胡亂補腎?

內容來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