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日本、韓國“偷”了中國成語,還擅自篡改含義

(2016-10-03 19:30:01) 下一個

成語“滄海一粟”趣味圖

你還記得自己小時候用成語詞不達意的時候老師是怎麽批評你的嗎?

作為一個喜歡凝練敘事的文明,中國人的成語可真是簡練雋永到了極致。除了東亞受中華文化輻射的幾個文明,世界上還沒有哪個語言裏能找出這麽規整的四字諺語係統。

 

即使是中國周邊一直飽受“文化被輸出”的日韓越等國,也隻是學了成語的內涵,在形式上多少有點囉嗦。

這些脫離了中國本土文化的成語有的長得容易讓人誤解,有的則幹脆和字麵意思沒什麽關係。想必唯有有文化的老先生才能真正一探究竟吧。

 

今天貓斯圖就帶你盤點一下那些讓人看著就覺得詭異的成語。

 

從中國人的視角看,日語借鑒中國成語是最成功的。由於日語本就保留了大量漢字,在形式上日本成語和中國成語最像。

 

比如“良妻賢母”、“無悪不造”、“狡兎死して走狗烹らる”這類的成語我們不用翻譯就能看懂,具體的語義也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能看懂日語!我真是天才!

不過學習了漢語成語的形式,日本人當然也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本土文明為土壤,生發出一些讓中國人摸不著頭腦的日製成語來。


 

“竜”這個日製漢字並不是烏龜的意思,而是龍。

龍作為東亞文化共享的一種幻想生物,在這個文化圈裏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僅中國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日本、朝鮮等地也都認為龍是一種具有無邊神力的生物。

 

用“龍頭蛇尾”來表達開頭精彩卻草草收場的東西再貼切不過。不過中國人不是說“虎頭蛇尾”嗎?為什麽到了日本變成了龍頭?

雖說古生物學家認為日本可能有過老虎,但是日本自從有文字曆史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活老虎。

日本文化中當然也有獅子老虎作為凶猛的符號,但是它們在日本其實和龍一樣屬於半幻想生物。

 

反正也是幻想生物,幹脆就用龍算了。 


 

這是一個讓人很悲傷的成語。“一期一會”的本意是一輩子隻能遇見一次的事情,按說起來應該是在結婚、生子、葬禮等重要場合用的。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會聽到日本人用這個成語作為“再見”、“感謝光臨”的代替詞。

日本地處地震帶,災害多發,形成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焦慮情緒。古代的日本人住在茅草屋裏,說不定今天活蹦亂跳的朋友明天就被震塌的房子壓死了。

 

所以日本人很重視和友人的告別,把所有的會麵都視為生命中最後一次。這樣,才有了“一期一會”這個成語的流行。


 

看這個詞的模樣相信你就猜到了,這和中文成語的“自作自受”差不多。所以把這個詞拿出來,是想說說在日語和中文中體現出來的佛教影響。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大概是在漢朝,很快就由於其教義的先進性被中國士大夫接納。等中國人消化完了佛教,這些思想又在隋唐時進入日本。

 

日本的語言文字從此大受佛教文化影響,比如這個詞裏的“業”就是指人的“業障”,這就是典型的佛教術語。

至於舊式的日本日期裏還有觸黴頭的“佛滅”這一天,更是把佛文化在日本的影響表現到了極致。


29日下麵的日文就是佛滅

 

日本成語“鬼に金棒”大致意思是“鬼拿金棒”,這裏的鬼是指“山鬼”。

在日本武士階級崛起的早期,日本的冶鐵技術很不靠譜。今天我們熟悉的武士刀在當年可是真正的奢侈品,隻有高級武士才能佩戴。其實即使是高級武士的佩刀在實戰中作用也很有限。

 

當年的刀砍在防護功能一般的皮甲上也很難造成傷害,所以往往被作為儀仗用品。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兩個武器是長槍和“金砕(suì)棒”。金砕棒又稱“金鬼棒”,是傳說中山鬼所用的兵器。

 

這玩意用硬木製成,攻擊部分包鐵。作為笨重的鈍器它在實戰中的功能卻很不俗。在訓練有素、臂力過人的武士手裏直能把人打得筋脈盡斷、口吐鮮血。

 

江戶時期的武士照片

而神話中本就力大無窮、凶神惡煞的山鬼拿著這根大棒槌自然是實力倍增。因此”鬼に金棒“在日語裏是“如虎添翼”的意思。

 

 

“教河童遊泳”在日本寫作“河童に水泳を教える”,話說日本神話體係的中後期,出現了一種以中國鬼怪水猴子為基礎的奇特生物:河童。

這些看上去人畜無害的生物頭發禿頂、嘴巴尖尖(雷震子?)身背烏龜殼行走在日本的大川小溪中。

 

如果有生人靠近,河童就會把人拉入水中直到淹死。其實他們可能也沒有什麽壞心,隻是想找人玩玩,隻可惜人的水性實在是太差了……

 

所以假如遊泳小鮮肉孫楊想要去教隻能生活在水裏的河童遊泳會發生什麽呢?大概會被河童笑掉大牙吧。隻有自不量力的人才會想在水下和河童一較高下。

 

教河童遊泳在日本大致上就相當於“班門弄斧”和“關公麵前耍大刀”的意思。

 

“爛亦是鯛”這個成語在日本寫作“腐っても鯛”,鯛魚燒相信你沒吃過也見過。這種做成小魚形狀的點心包裹著紅豆沙或者抹茶餡,是日本人很喜歡吃的零食。

 

之所以做成鯛魚的形狀是因為鯛魚在日本文化中有著吉祥如意、年年有餘的意味(好像又是抄我們的)。

當然在日本具有同樣地位的好魚還有鯉魚。不過鯉魚和鯛魚之間還是有一些差別,那就是鯛魚更為稀有。

 

古時候的日本物產凋敝,人們常常靠蘿卜果腹,有的山民一輩子也沒有見到過魚。難以捕捉的鯛魚就更別提了,從來都是王公貴族們餐桌上才能出現的菜肴。

 

可是魚從捕獲到送進領主公館往往遷延日久,鮮美的魚就會腐爛發臭。這和中國古代北方王朝的皇帝吃長江鰣(shí)魚是一樣的,送進宮去都臭了,以至於太監到南京采購新鮮的鰣魚都不認識。

 

可是即使是臭了,鯛魚也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的神魚。這個成語“腐っても鯛”意思是“即使腐爛了也還是鯛魚”,它的稀有性並不因為難以保存而有所改變。

腐っても鯛——爛亦是鯛,這個成語大致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韓語或稱朝鮮語中也有大量成語出現,韓語的成語也大多能夠直翻成中文。像“???? (苦盡甘來)”、“???? (百發百中)”、“????(臥薪嚐膽)”。

 

這樣的成語我們比韓國人還熟悉,不如看看他們獨特的韓製成語。


有新鮮點的沒?


 

“鳥足之血”在韓國寫作“????”,東亞文化講究整體和諧,人不可強出頭。所以在社交活動中人們有時候會謙虛過頭。

鄰居韓國人為我們發明了一個形容工作“微不足道”的成語“鳥足之血”。

 

這個成語沒有什麽淒美的背景故事,隻是朝鮮半島上的人們從生活經驗中發現,鳥腳裏的血量並不多,便把這個成語“????(鳥足之血)”用來形容小東西。

“凍足放尿”在韓文裏寫作“????”,朝鮮半島可能僅僅比中國的東三省暖和一點,長久而嚴酷的冬天往往讓古代朝鮮人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

 

試想在沒有保暖襪、秋褲和雪地靴的古代,一個穿著草鞋的行路人要怎麽讓自己幾乎凍傷的腳趾頭活過來呢?對著腳撒泡尿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可是不要忘了,當地氣溫可能高達零下20度。這一泡溫暖的尿大概很快就會凍在腳上變成一個冰疙瘩。

 

如何保暖?

這種顧頭不顧腚的行為被中國人稱為“飲鴆止渴”,在韓語裏則被表述為“凍足放尿”。

 


 

“堂狗風月”在韓語中寫作“????”,乍一看這是一個好奇怪的成語,四個字都認識可是湊在一起就很詭異了。其實這也是一個韓製成語,背後的意味叫人忍俊不禁。

 

神奇的狗狗!

這是韓國的一個曆史小典故,說的是一隻狗在主人的書齋裏趴三年,後來狗自己學會了吟風弄月。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人在一個環境裏浸淫久了,自己也會成半個專家,和“久病成良醫”有點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用狗形容別人,但這個詞並沒有貶義。

 


 

“十伐之木”在韓文裏寫作“????”,《荀子·勸學篇》曰:“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這是在教育有誌於學的年輕人多多下功夫在鑽研學問上,不可半途而廢。(還捧著手機的你聽到了嗎?)。

 

韓語裏的“十伐之木”的成語與之相似,“十”在朝鮮半島文化中類似於中國的“九”,並不是個實數而是用一個大數表現“多”。

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再堅硬的木材經過工人無數次砍伐也總有被砍倒的那一天。把山林裏的勞動經驗普及到學問,就是鼓勵年輕人有誌於學不可半途而廢。

 

和日本成語大量引用本民族神話和曆史典故不同,韓製成語往往是從生活和勞動場景中獲得靈感,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檔次不太高。

 

古代中國萬邦來朝,藩屬國眾多。但是在這些關係親密的藩屬國裏叛逆心最強的應該就是越南。中越關係從來都不像中朝關係這樣一帆風順,隻要中國一現敗象越南就蠢蠢欲動。

這種政治關係的互動體現在語言文化上也是如此,越南借用的很多中文漢根成語都發生了詞義的變化。

 

“大刀闊斧”在越南語中寫作“?ao to búa l?n”,同樣的一個漢根成語,在中越人民眼中側重點卻很不一樣。

我們看到“大刀闊斧”這個詞,想起來的形象應當是“大刀”關二爺。大馬金刀、威風八麵,治軍雷厲風行、行政不畏艱難。

 

但是在越南語境中,“大刀闊斧”的側重點卻是“闊斧”,也就是像程咬金和李逵這樣的粗人。這些人頭腦簡單,思維直接,不怕事情不解決就怕事情不夠大。

 

這個大刀闊斧在越南語中更偏重於表現人把簍子越捅越大、事情越鬧越複雜的狀態。同樣的一個成語,在兩門語言中甚至連褒貶性都直接掉了個頭,可見越南的反抗心多重。


 

“翻江倒海”在越南語中寫作"Phiên Giang ??o H?i",聽天生平衡性不好的朋友說,坐海船時遇上波浪翻江倒海的時候自己的肚腸也跟著翻江倒海。

 

在中文語境中“翻江倒海”這個詞模擬的就是水濤洶湧的狀態,既可以形容水麵翻湧,也可以形容人心情激動,甚至可以形容消化係統紊亂。總的來說這個詞語是中性的。

 

感覺……胃裏翻江倒海

不過在越南人眼裏,“翻江倒海”或者“倒海翻江”可不是一個壞事。這個詞被用來形容人意誌力堅強,不畏艱難。其實兩個語義的源頭是一樣的,隻是越南的海岸線綿長,翻江倒海的水麵對他們的實際考驗更劇烈。

 

沒有什麽能阻擋我們!

隻有那些性格堅毅的真漢子才能在翻滾的水麵上駕船來去自如,所以漸漸地這個詞也就在越南語中變成了絕對的褒義詞。

“沐猴而冠”在越南寫作“M?c hâu nhi quan”,去年記得有一本新書叫作《沐猴而冠》,引發了一些震動。這個成語最早被用在項羽身上,說他雖然當上了霸王,骨子裏卻仍然是個地痞流氓。

 

馮紹峰版項羽

這個形象生動的詞語從此被中國人引用來形容那些看上去人模狗樣,實際上敗絮其中的小人。

不過同樣一個典故到了越南卻獲得了不同的解讀。

因為當時項羽聽到了這個評論,就把這個批評家給煮了。所以沐猴而冠在越南的具體意思是指人脾氣大,動不動就發火。

看來曆史還真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連個成語也能變出這麽多花樣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