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是偉大的。他們對子女的訓誡往往教孩子為人做事的道理,這些道理都是父親們親身經曆總結的父親節到了,讀讀下麵這些父親們的訓誡,向父親致敬的同時,感悟為人處世的道理,做最好的自己,回報父親。
周公——聰明睿智而守以愚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譯: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
析:《誡伯禽書》講的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資料圖
智聖東方朔——合乎中道,與物變化
明者處世,莫尚於中,優哉遊哉,與道相從。
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餘者不匱,自盡者無多,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譯:明智人處世,沒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貴的了。從容自在,自然合於中道。
因此,鋒芒畢露的人會有危險;喜好虛名的僅能得到華麗表象;得到眾望的人,就會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人,就會失去人和。凡事留有餘地的,不會匱乏;凡事窮盡的,立見衰竭。因此聖人處世的道理,行、藏、動、靜因時製宜,有時華彩四射,神明奧妙;有時緘默蟄伏,莫測高深。隨著萬物、時機的變化,用最合宜的處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變,也絕不會拘泥不通。
析:這段話東方朔說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謹守中道,另一個是與物變化。
資料圖
劉向——敬事必有善功
董生有雲,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賀者在門,吊者在閭,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
譯:董生說:“吊喪的人上了家門,那麽,賀喜的人就要到裏門了。”這就是說,有了憂患意識,就會心懷恐懼,恭謹從事;而恭謹從事,就必然會有好的功德,而幸福也就會跟著到來的。
他又說:“賀喜的人來到家門,那麽,吊喪的人就要到裏門了。”這就是說,享福會使人驕傲、奢侈,而驕傲、奢侈,就會招致禍患。所以,吊喪的人也就會隨之而至的。
諸葛亮——澹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譯:君子的行為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沒有誌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
資料圖
嵇康——臨樂莫肆情,處逸莫極意
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榮華熠熠,無結秀之勤,終年之勤,無一日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
譯:遇到快樂的事情則控製不住感情,處在輕鬆的境地時就極度放鬆,根本無法控製。這樣的人雖然天資很好,繁華美麗,但不會有優秀的成就;一整年都很勤快,也不會有一日功成名就的結果。看到這樣的情況,君子就不得不歎息了。
羊祜——恭為德首,慎為行基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原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譽之語。
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若言行無信,身受大謗,自入刑論。
譯:恭敬是道德的首要,謹慎是行事的基礎。希望你們言語忠信,行為篤敬。不要隨便許給別人財物,不要傳播沒有根據的謠言,不要偏聽詆毀或浮誇的一麵之詞。
聽說了別人的過錯,耳朵可以聽,而不要再去宣揚,三思之後再決定如何去做。如果言行不講信用,勢必身受很多指責唾罵,甚至落得以刑罰論處,自取滅亡。
資料圖
愛新覺羅·玄燁——心欲小而膽欲大
凡人於無事之時,常如有事而防範其未然,則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時,卻如無事,以定其慮,則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雲:“心欲小而膽欲大。”遇事當如此處也。
感悟:人無事的時候,要像有事的時候那樣謹小慎微,這樣自然安詳無事;有事的時候,要像無事的時候那樣安定,有魄力。心欲小而膽欲大,心小和膽大是相輔相承的。隻是小心,就會畏首畏尾,難成大事。隻是大膽又難免錯誤百出,身陷險境。
曾國藩——慎獨則心安
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析:曾國藩說,慎獨的人,內心安靜、快樂。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訓了的方法。
資料圖
梁啟超——做人要有孩子氣
我說你“別耍孩子氣”,這是叫你對於正事——如做功課,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賴人。至於做人帶幾分孩子氣,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時還“有童心”呢。
析:1925年7月10日,梁啟超再《致孩子們》的信中說,有兩種孩子氣,一種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氣;另一種就是我們說的童心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