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中國人來說,春節不僅是辭舊迎新和家歡的好日子,也是結婚喜慶的吉日,有記載,在古代中國,有三分之一的人會選擇在正月結婚,這種風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與現在的女孩子夢想披上潔白的婚紗不同,在傳統的婚禮習俗中,那時候新娘子們的夢想是能戴上鳳冠,穿上霞帔。
鳳冠形成於漢代,自出現之日起,鳳冠就是身份尊貴女子的至尊禮冠,在重大場合,她們必須戴鳳冠。另一件配飾霞帔也是女性的身份標誌:明清時期,身份等級不同,霞帔的紋路、吊墜都有不同。
事實上,因為封建社會等級分明,穿戴著雍容華貴的鳳冠和霞帔舉行婚禮對普通百姓家的女子來說,是可望不可即。百姓家的女子在婚禮上,隻好假借“鳳冠”和“霞帔”之名,做出鳳冠霞帔的樣式,以圖喜慶。隻不過,她們戴的鳳冠霞帔與真正的鳳冠霞帔相去甚遠。這可以被看作是一場,市井民間對上流社會時尚的追逐與模仿,到了清代,這一現象逐漸被官府默許,而鳳冠霞帔也成了妻區別於妾的重要待遇。
鳳冠霞帔漸成婚禮時尚
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最喜慶的事之一。對結婚的男女雙方而言,婚事要辦得熱鬧風光、紅紅火火。此時,紅色是最應景的顏色。
在中國古代色彩文化中,紅色象征著喜慶、熱烈,因此在中國的傳統婚禮上,紅色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紅色是主色調,是最重要的色彩。大紅喜字、大紅燈籠、大紅蓋頭、大紅花轎、大紅服飾、大紅嫁妝,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要與紅色搭上。結婚的新人,也被人們看作喜氣洋洋的“紅人”。他們給人們發的紅喜帖、大紅包,傳遞的是喜氣,帶來的是喜悅。
當然,時代在發生變化,現在很多新娘子會穿端莊素雅、象征著純潔的白色婚紗。白婚紗是民國時期從西方傳入的,隨著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傳入,白色婚紗也被海外留學歸來的青年男女帶入國內,一時開風氣之先,後來逐漸被國人接受。
不過在古代,白色是非常忌諱的。白色多用於孝服,雖然俗語中有“要想俏,一身孝”之說,但那是說穿衣搭配,白色絕對不能用於婚禮上。披紅掛紅,才是婚慶中最適宜的色彩,不僅有紅襖裙、紅鞋子、紅手帕等耀眼的紅色服飾,而且在這些紅色的服飾上還要繡上吉祥圖案,綴上金線裝飾。這些裝飾是襯托喜慶、吉祥氣氛必不可少的點綴。於是,在這種婚禮習俗的不斷演化下,新娘婚服之中,出現了特殊的服飾:鳳冠與霞帔。
在中國古代服飾體係中,確實有鳳冠、霞帔的存在,不過,他們一直是高貴身份的象征,一直被皇室的娘娘、嬪妃使用,至少也是要有品秩的官員家庭的女性才有資格穿戴。
在封建社會,有著嚴格的等級製度。在這種製度下,每個人的服飾穿著也要遵循等級製度。中國曆史上的《輿服誌》(中國正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即25部史書中,有10部專設章節撰寫《輿服誌》,它總結記錄了幾個重要朝代的服飾製度)明確各等階層的服飾規定,不可僭越。僭越服飾就是逾越禮製,嚴重者將受到處罰,比如擅用龍紋者則可能會被砍頭。
在《輿服誌》中,不僅服色、衣裳樣式有規定,麵料也有嚴格的法律規定,比如,平民不能穿紅著綠,隻能穿本色麻布衣;沒有功名的庶民(老百姓)服飾顏色以白色為主,白色、黑色是古代底層官吏、百姓的主要服色,因此有白衣公卿、皂隸等稱謂。
由此可見,鳳冠霞帔幾乎輪不到普通百姓家庭。但是後來有不少資料表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在做新娘時,確實戴上了鳳冠,穿上了霞帔。她們穿戴鳳冠、霞帔就不逾越禮製、違反等級製度嗎?鳳冠霞帔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服飾?我們還是要從它的曆史演變中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