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杭州電,國家首批“萬人計劃”專家李春啟與研究團隊用斑馬魚技術證實,百合等中藥成分有助於生物體排出pm2.5納米顆粒,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霧霾對機體帶來的傷害。15日,斑馬魚技術在藥物及保健食品臨床研究中的應用在杭州通過了專家組鑒定。
斑馬魚是一種體長3毫米,全身通透的小魚,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85%。其信號傳導通路與人類近似,生理和新陳代謝係統與哺乳動物極為相似,廣泛應用於藥物安全性實驗。由於斑馬魚“全身通透”的特性,研究人員能夠在實驗中直接觀察多個器官的變化。
李春啟介紹,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類pm2.5納米顆粒的雜質注入斑馬魚體內,納米顆粒進入斑馬魚體內逐漸擴散至髒器、血液中。研究人員隨後對多種中藥成分進行篩選,發現含有百合等幾種中藥成分的組方能夠提升斑馬魚排出的納米顆粒數量。
“實驗結果發現我們的中藥成分組方能夠令血液中的納米顆粒進入腸道,再排出體外,也能夠增加生物體內巨噬細胞的數量,吞噬納米顆粒。”李春啟說。該項研究成果此前已在國際知名期刊《納米醫學》和《納米毒理學》等刊物上發表。
那麽,pm2.5的危害有哪些?
雖然細顆粒物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範圍較大。
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μm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μm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後,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全球每年約210萬人死於PM2.5等顆粒物濃度上升
據悉,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萬人死於因臭氧導致的呼吸係統疾病,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汙染有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也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人類的平均壽命因為空氣汙染很可能已經縮短了5年半。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報告表明,由室外空氣汙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平均為每天1000人,每年有35至40萬的人麵臨著死亡。具體來講,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預計有5萬中國人因為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總體來說,這份報告發現,中國的空氣汙染使得城市居民的壽命減少了18年。
倫敦毒霧事件
1952年12月5日的毒霧事件是倫敦曆史上最慘痛的時刻之一,那場毒霧造成至少4000人死亡,無數倫敦市民呼吸困難,交通癱瘓多日,數百萬人受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首次認定PM2.5致癌
2013年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汙染對人類致癌,並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然而,雖然空氣汙染作為一個整體致癌因素被提出,它對人體的傷害可能是由其所含的幾大汙染物同時作用的結果。
傷害器官
對顆粒的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當空氣中PM2.5的濃度長期高於10μg/m3,就會帶來死亡風險的上升。濃度每增加10μg/m3,總死亡風險上升4%,心肺疾病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6%,肺癌帶來的死亡風險上升8%。此外,PM2.5極易吸附多環芳烴等有機汙染物和重金屬,使致癌、致畸、致突變的機率明顯升高。
影響氣候人們一般認為,PM2.5隻是空氣汙染。其實,PM2.5對整體氣候的影響可能更糟糕。PM2.5能影響成雲和降雨過程,間接影響著氣候變化。大氣中雨水的凝結核,除了海水中的鹽分,細顆粒物PM2.5也是重要的源。有些條件下,PM2.5太多了,可能“分食”水分,使天空中的雲滴都長不大,藍天白雲就變得比以前更少;有些條件下,PM2.5會增加凝結核的數量,使天空中的雨滴增多,極端時可能發生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