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在“找敵人”,中醫是在“找朋友”,所謂補,其實是團結乃至改造異己時用到的懷柔之計。
中國人喜歡吃補藥,所以有“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人無功”之說,但是,中醫養生的飲食指南中,最關鍵的一點卻是“粗茶淡飯”,顯然,並無厚補之意,可見,吃補藥不是因為國人體質偏虛,之所以中醫有補的概念而西醫卻無,和兩種醫學不同的治療目的有直接關係。通俗講,西醫是在“找敵人”,中醫是在“找朋友”,所謂補,其實是團結乃至改造異己時用到的懷柔之計。
多年前,有個雙手潰爛的山東女孩,因為感染嚴重各種抗生素無效,眼看著隻能截肢,為此來北京求醫,結果動用了最頂級的抗生素,才保住了大部分手指,這種最頂級的抗生素能殺滅的細菌名錄如果列在紙上,比青黴素這種一般抗生素的抗菌譜,要長出好幾倍,是嚴重感染時的“殺手鐧”。
癌症治療也同樣,當手術、化療都不能控製時,出現了一種針對癌細胞基因的治療藥物,因為“殺敵”時目標精準,所以以“靶向”命名,“靶向藥物”是迄今為止治療癌症的新曙光,也是“最後防線”。
但是,無論是“頂級抗生素”還是“靶向藥物”,都會遇到一個終極問題:耐藥!因為“殺敵”就是要把敵人逼上絕路,耐藥就是細菌和癌症細胞被逼出來的“生存之道”。為了生存繁衍,任何生物都會趨利避害地改變自己,這是世間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西醫“殺敵”時遇到的無藥可用的尷尬,是因為破壞了這個規律。
但是,始終在“找朋友”的中醫,就會鮮遇這樣問題,“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這句話,不僅是社交經驗,也是更加高明的醫學方法論,因為一個朋友的獲得背後,就是一片疆域的占有,後者可能就是生機。
中醫看病就是要恢複身體的陰陽平衡,用補藥是為了補足匱乏的一方麵,使氣血陰陽之虛複原。以氣虛為例,氣虛的時候,身體就要功能不足,免疫功能不足的時候,感染就要遷延不愈甚至轉為慢性,很多慢性感染的人,吃各種消炎藥也難愈,不獨因為細菌“耐藥”,還有他們氣虛在先,氣虛使得白細胞的殺敵能力下降了,小毛病也會拖成大問題。
這個時候,中醫會用黃芪人參白術之類補氣藥,在補的基礎上再佐以能“殺敵”的黃連、黃柏、金銀花等,這個補的過程,其實是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使身體強壯起來,最終以自身能力祛除細菌甚至癌症等“外敵”,這就是古往今來中醫治病的不變主旨:“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基於這個目的,中醫在分類中藥時,有“上品”“下品”的區別,對它們的界定是:“上品養命,無毒”,“下品治病,多毒”。人參阿膠枸杞等補藥,屬於“上品”,是中醫治病時的“交友”工具。到了“下品”,就有“殺敵”的意味了,因為它的功能不是“養命”而是“治病”,很多有消炎抗癌作用的藥物都在此列,類似中藥裏的“化療藥”,但它們所長的“殺敵”之技並非中醫推崇,所以,在處方中總是跟隨在補藥之後,包括價格昂貴的“頂級抗生素”、“靶向藥物”,即便是新式武器,但也屬中醫“下品”之列,必須讓位於中醫治病的養命主旨,非此,就有失中醫真諦。這也是為什麽我國癌症的西醫專家孫燕院士,創製給癌症病人的中成藥中,隻用了黃芪和女貞子兩味“上品”的原因,因為在“和為貴”的中國主流文化中,“戰”並非孔子一人所慎,曆代國人的身與心一直都在這種價值觀中受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