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顧名思義,皮影是采用皮革為材料製成的,出於堅固性和透明性的考慮,又以牛皮和驢皮為佳。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正是由於這些特殊的材質,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後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顯得瑰麗而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美感。
皮影藝術集中了剪紙、年畫、窗花、雕刻等多種手工藝術手法,以鏤雕為主,結合傳統的繪畫線描形式,刀鑿並用而完成。在裝飾紋樣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有霧花、魚鱗、梅花、鬆針等。此外,皮影的圖案設計還大量的運用了吉祥文化的寓意,它的很多圖案都表達了先民對於幸福安康的向往以及對於災難、痛苦的追求。
皮影輪廓犀利,線條明快,全部采用側身造型,其斜側麵和正側麵結合的特點使人視覺感受深刻,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人物造型上,善用誇張變形法,使得人物的裝束與麵容神韻生動形象。皮影運用獨特的陰雕陽鏤、明暗相輔的手法,能精雕細琢出氣勢恢宏的宮殿廟宇、玲瓏剔透的人物形象以及精致巧妙地花木怪石。
皮影藝術源於生活,深深地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皮影最初始的主要功效就是滿足人們的消遣娛樂以及情感願望的需要。但是,隨著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人們對它則產生了一種審美情趣,無論是用作演出還是收藏,皮影已經逐漸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