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知識,我們以快的方式解決,而那些深刻的知識,那些與個人思考體悟相關的知識,才需要慢慢閱讀。閱讀在未來很可能就是一個重複概念,是一個思考概念,因為隻有深刻的東西才需要閱讀。書不會消失,但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必然變革,當新時代到來的時候,舊時代的習慣閱讀方式,一定是更為珍貴的。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必然帶來閱讀方式的變革,以往我們習慣的閱讀生活,今後一定會發生巨大革命,原來的普通閱讀方式將會被瀏覽或者刷屏取代,這個趨勢無法阻擋。
今後閱讀將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它不包括瀏覽或者借助一切電子手段的閱讀,它單指以紙本為載體的讀書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傳統的書,多數會消失,而隻有那些與人類精神活動相關的知識才會以傳統“書”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說,可能隻有文史哲和藝術一類知識,才有必要再以“書”的形式存在。
現在自然科學基本已不需要“書”了,科學成果的發布,因為有首發權問題存在,所以自然科學的成果發布已基本是線上的活動。多數社會科學的成果,因為是以實用為目的,所以多數也不需要再印成紙本的書,大量繁雜的計算和圖表,最適於電子方式的表達。
越是有實用目的的東西,越不需要“書”,比如文件、教材、辭書一類等,越快的東西,越不需要書,需要“書”的知識,多數是不能馬上變成實用價值的,比如一切宗教的經典,文學、曆史、哲學和藝術等。
未來時代,可能隻有人文科學還會依賴“書”,而其他科學則是“網”的時代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黃秋嶽《花隨人聖庵摭憶》中講過一個道理,社會事物由繁變簡。他說原來吉凶慶吊,由屏而幛,由壽文壽詩,最後隻有“音容宛在”四個字了。到張之洞吊李鴻章時,白布大書一“奠”字,以後則奠幛盛行。因為人類天性,由繁向簡。
今後的閱讀可能是一件奢侈的事,首先“書”在未來不是一件普通的東西,就如今天大學一般文科教授家裏不再置備嚴格意義上的線裝書一樣,那些傳統線裝書中的知識已經為印本取代了,他們隻需要印本,在讀慣線裝書的老輩文人看來,讀印本書哪能叫讀書呢!但印本簡而廉,取代線裝書是必然的,不然文化如何普及?今後獲取一般通行的知識已不需要“書”,有網足夠了。
隻有具備深度和複雜的知識才需要“書”,而今後讀書的特點不是快而是慢。一般的知識,我們以快的方式解決,而那些深刻的知識,那些與個人思考體悟相關的知識,才需要慢慢閱讀。閱讀在未來很可能就是一個重複概念,是一個思考概念,因為隻有深刻的東西才需要閱讀,而一般的知識我們已經用“網”解決了,即使沒有解決,我們也可以在瞬間解決。
對學者來說,判斷一個好學者的標準也將發生變化,它必須在已有的知識係統中提供新東西,哪怕是一個思路、一點新材料線索或者提出問題並有新的思考,如果不能提供新東西,數量再多也等於零,因為在文史領域,重新組合的知識不是知識。在網上找到的材料,嚴格講就不可能是新材料,一切原創的問題和思考隻依賴網絡很難解決,所以對學者來說,隻有耐心閱讀檔案一類的原始史料才有可能做出好的學術成績,今後隻有學者和專家才更需要閱讀。
我個人的判斷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學者更需要讀“書”,一般人則不需要讀“書”了,瀏覽刷屏是另一類的“讀”,但此“讀”非彼“讀”。以後多數人家裏不需要“書”,但絕對不能沒有“網”,沒有“書”不意味著不讀書。未來的“書”會很貴,一般人不可能有,也不必要有,今天誰家能拿出幾部線裝書呢?
書不會消失,但閱讀和獲取知識的方式必然變革,當新時代到來的時候,舊時代的習慣閱讀方式,一定是更為珍貴的。能保留傳統閱讀習慣的人,將是這個時代裏最後的讀書人!
轉自網絡 作者:謝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