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過醒透的博客

心頭洞明,抱樸守拙,以和為貴,知足常樂
個人資料
雲過醒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漸行漸遠的過年民謠 哪首是你的童年

(2015-02-01 19:20:06) 下一個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十分豐富。許多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至今仍記憶猶新,小時候的他們過年,尤其是農村過年,雖然物質生活遠沒有現在這樣豐盈,甚至可稱得上是貧乏,但卻感到特別的熱鬧、快樂,不少人都是在哼著民謠中過完了一個又一個充滿期待和希望的春節。時至今日,漸行漸遠的年俗,日益式微的傳統,帶走了關於年的種種感受,讓年味愈來愈淡。


  我國地域寬廣,民族眾多,東西南北中,過年風俗不一。不少豐富多彩的過年民俗,在民謠中都有體現。比如老北京,從臘八開始就有了年的征兆,有一首民謠曰:“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不過,絕大多數地方,真正意義上的過年,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說到過年,東北人特別注重在過年的時候討個吉利。“姑娘要花,男孩要炮,老頭要個新煙袋,老太婆要副裹腳套。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這首民謠中,“討”字貫穿始終。


    而河南人也有著相同的愛好:“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xuan)棉襖,老頭要個新氈帽。”


  過年民謠中,反映小年到大年三十之間的民俗眾多。如山西的:“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河南的:“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殺隻鴨;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還有陝西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湖北的:“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這些民謠,唱起來朗朗上口。

  湖南人的過年民謠也蠻有韻味。

    如長沙的:“辭了灶,年來到,妹子要花,伢子要炮,婆婆要新衣,爹爹要新帽”

    邵陽的:“二十一,做準備;二十二,掃庭院(大掃除);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殺年豬;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貼對聯;二十七,殺線(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尼(方言),燉爛煮爛呷(qia) ;

    衡陽、永州的:“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上街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砍豬肉(或殺肥豬);二十七,殺閹雞;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團圓酒。”

  過年時,小孩子最是無憂無慮的了:“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過了三十,就要拜年了,這會兒的童謠就會唱道:“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罷年火往家跑,拜罷年來興致高。一拜爺爺福壽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體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孩子們一邊給大人拜年,一邊討要紅包。


 
  在又一個春節來臨之際,重新尋找一下過往的記憶,回味一下兒時聽過的過年民謠,從民謠中感受那份濃濃的年味,感受傳統文化和過年風俗的魅力,其樂融融。這些年來,電視和網絡的普及,央視春晚的滲入,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質量的提高,讓許多人感到年味已淡,催生了一種念舊情結。人們期盼,中國人的春節,不僅僅是一個萬家團聚、開心的節日,更是一個文化含金量高的節日。這樣的傳統節日,不能也不應該缺失過年民謠的點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