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孝之以禮是對子女孝敬外在形製上的期待,作為子女的更需要注意保全自己健康的身體,這是孝內在本質的要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孟武伯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最擔憂子女生病。”
讀《論語》要從生命本真處讀,要還原到切身感受中去。隻要一旦為人父母,就會發現,你對自己孩子的身體健康是最關切的。所以為人子女,不能把自己的身體隻當成自己的。你的健康問題,是父母最憂心的,你無權輕易處置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使自己體諒父母為自己健康擔心那種心情去保全自己,同時,對父母能回報當自己生病了父母所顯現的那種關心,才是真正的孝敬。
這裏麵其實有一個對孩子建立一種整體思維的期待。即人在社會關係中,你的關係角色要有自覺性。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如果一個人出於一時憤恨,忘記了自己的身體和親人,做出非理性的行為,這難道不是一種迷惑嗎?現代的孩子經過社會的複雜性相對較少,有的輕易地殘害自己的生命,使白發人送黑發人。這與關係思維的角色認知缺乏有關係。
孔子論孝
對《論語》中這句話還有另一種通行的解釋也為曆代大家所肯定。即讓做父母的隻是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就行了,不必為其他事情擔心。強調的是做子女的要自立。錢穆先生說:“子女以謹慎持身,使父母唯以其疾病為憂,言他物可憂。人之疾,有非己所能自主使必無。”說的是為人子女隻須父母憂心自己的健康問題就行了,因為人生病有時候不能自己控製。其他如事業發展,品格砥礪都需要自己完成,不要讓父母操心。自我成長也是對父母的另一種孝敬。